喜欢|黄蒙拉:我曾经没那么喜欢贝多芬


 喜欢|黄蒙拉:我曾经没那么喜欢贝多芬
文章插图
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日,全世界都在“表白”贝多芬,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却坦白:“我曾经没那么喜欢贝多芬”。
他的名字蒙拉,是英文单词moonlight(月光)的上海话谐音。但比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他从前更偏爱德彪西的《月光》。
作为承前启后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影响了许许多多作曲家,在很多人的作品里,黄蒙拉都能发现贝多芬的影子。但小时候的黄蒙拉,对贝多芬没有太强烈的感受。他回忆自己第一次真正爱上音乐,是初中时听见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开始的。“旋律非常美,让你起一身鸡皮疙瘩。”
年岁渐长,黄蒙拉对音乐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虽然美好的旋律仍然能打动我,但我不再满足于此,不再被蜜糖、被旋律的陷阱所诱惑。不同作曲家说话的方式不同,旋律背后的情感与价值观也十分重要。”
因为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折桂,黄蒙拉很早被贴上“东方帕格尼尼”的标签。但他几年前曾在采访中说,自己最想录制贝多芬的作品,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对自己来说是“透彻的、透明的”。“年纪越大越喜欢贝多芬,因为他用一种简单、朴实的手段抵达了一种境界。他从不用作品去讨好人,但懂的人一定会懂。”
2018年,黄蒙拉创立了音乐会品牌“黄蒙拉和朋友们”,成为每年冬天和上海观众的约定。今年是贝多芬“大年”,线上线下的纪念活动不断。黄蒙拉一度想回避这一主题。可面对全球疫情,他发现贝多芬的音乐变得格外重要。“他的音乐中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像混沌中的旗帜,黑暗中的曙光。”
 喜欢|黄蒙拉:我曾经没那么喜欢贝多芬
文章插图
“黄蒙拉和朋友们”往年演出
他为12月24日晚的这场音乐会挑选了两部贝多芬的作品,都是贝多芬为小提琴而写下的名篇:《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A大调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克鲁采”》。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维也纳的小提琴名家弗朗茨·克莱门特(Franz Clement)。这部作品不仅在篇幅上创造了同类体裁的纪录,也在乐思上兼备宽广视野和深邃情感,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富挑战性,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之一。
《A大调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克鲁采”》,贝多芬题献给了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鲁采(Rudolphe Kreutzer)。作品虽然只用了钢琴与小提琴两种乐器,却蕴含强大的戏剧性和音乐张力。当年克鲁采本人认为作品难以理解并拒绝演奏,但今天人们知道他,多半是因为贝多芬这部作品。
虽是贝多芬经典曲目,但黄蒙拉和朋友们将带来全新的演绎。协奏曲不与交响乐团合作,而是与朋友们组成的弦乐组合协奏,让观众听见不一样的贝多芬。至于“克鲁采”,黄蒙拉选择了小提琴演奏家丹尼尔·霍普和弦乐团合作过的版本。他当时只是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时长1分钟的视频片段,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买到这个改编版本的版权,“因为它不仅仅是将钢琴替换成了弦乐,而是真正意义的创作”。12月24日也将是这个独特版本的中国首演。
前两年,“黄蒙拉和朋友们”都是在小剧场上演,曲目也相对轻巧。这一次,他们将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演出,两部作品还都是“硬菜”,给表演者带来挑战。目前演出票虽已售罄,但百视通将全程直播音乐会,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可前往OTT大屏VR专区点播观看。
12月15日晚第一次排练,黄蒙拉和朋友们练到凌晨才结束。改编“克鲁采”的作曲家曾写信提醒黄蒙拉,作品难度很大,需要大量的排练。黄蒙拉回应:“只要你能写出来,我们就能演。只要有别的团演过,我们就能演好。疫情中就是要越挫越勇,这也是对贝多芬精神的致敬。”
 喜欢|黄蒙拉:我曾经没那么喜欢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