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个过年冷知识:元旦并非新事物,古人也送贺卡,正月为何不剃头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全球华人的大狂欢——“过年”马上就要来临了,不知大家是否都已到家,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接受一些过年的科普,本文用三个关键词也给大家科普一下过年的一些知识。和主流不太一样的,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些稍微冷一点的过年关键词,让大家在忙年之余或是在旅途之中也能增长一下知识,等到过年的各种聚会中,“炫耀”一下自己渊博的知识。
关键词一:元旦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元旦”,咱们现在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而我们马上就要过的“年”称为“春节”,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元旦”一词是个新词,是个舶来品。其实不然,“元旦”这个词已经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正月|三个过年冷知识:元旦并非新事物,古人也送贺卡,正月为何不剃头
文章插图
春节
“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过年不叫“春节”,而是叫“元旦”。而且“元旦”这个日子在汉武帝之前并不统一,有时元旦是十月一日,有时是十一月一日,有时是一月一日,到汉武帝时,才将元旦永久定为一月一日,从此华夏族过上了正月初一的新年。
 正月|三个过年冷知识:元旦并非新事物,古人也送贺卡,正月为何不剃头
文章插图
汉武帝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政府决定使用公历,将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而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则定为“春节”,从此中国人民就过上了名为“春节”的新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将公历新年定义为“元旦”,从此之后,“元旦”就成了公历新年的专用名词,而“春节”成为了传统新年专用名词。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元旦”是西方传入的新词,而“春节”才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殊不知“元旦”古已有之,只不过我们把日子给换了。
关键词二:贺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公历新年到来之际,同学们之间流行送贺卡,几乎班里的所有同学都要互送贺卡。那时候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送贺卡是新时代的产物,后来才知道,送贺卡这种庆贺新年的方式,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北宋时期就流行于中华大地了。
 正月|三个过年冷知识:元旦并非新事物,古人也送贺卡,正月为何不剃头
文章插图
同学贺卡
过年时互相拜年是自古就有的习俗,到了宋朝,由于官员士大夫阶层交往太多,需要拜年的亲朋故旧、同僚非常多,而官员士大夫们又不能所有人都亲自上门拜年,于是渐渐就流行派仆人送贺卡给人拜年,直到明清时期,仍然十分盛行。
 正月|三个过年冷知识:元旦并非新事物,古人也送贺卡,正月为何不剃头
文章插图
古人送贺卡拜年
地方官员要给皇帝拜年,因不得随意进京,于是一些官员只能提前向皇帝递送贺卡恭贺新年。苏东坡就曾经给宋哲宗送过一张贺卡,不过上面的文字写得有点肉麻。据《苏轼集》《内中御侍以下贺冬至词语·皇帝》记载,当时贺卡上写着:“恭惟皇帝陛下清明在躬,仁孝遍物。垂衣南面,天何言而四时成;问孝西清,日将旦而群阴伏。蛮夷奔走,年谷顺成。岂惟四海之欢心,自识三灵之阴赞。臣祗应诏命,恪守郡符,身虽在江湖,颜不忘于咫尺。敢同率土,惟祝后天。”苏轼在贺文中恭维了宋哲宗的英明神武,四方蛮夷奔走逃窜,自己虽然远在外地任职,但是皇帝的面容依然映在自己的脑海中。有点肉麻,但是这是当时的风俗。
关键词三:剃头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过年正月不剃头(理发),剃头会死舅舅”这个通俗说法。其实正月不理发这个习俗起源于清朝,清军入关之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汉族人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剃发令一下,九州大地一片血雨腥风,各地抗清斗争风起云涌,无奈时也,势也,清朝最终还是坐稳了江山,汉族人也最终留起了满族人的发辫,但为了思念汉族的传统文化,正月不理发就成了思念旧有文化的一种形式,谓之“思旧”,时间长了,口口相传的就误传成了“死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