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父亲拒绝他自杀前的最后一通电话,一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孩子在人生路上,遇到了疙瘩,走不过去了,向父亲求救,而父亲竟然有时间跟小三卿卿我我,没有时间听儿子聊聊心事,以至于酿成这种悲剧,实在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也给广大父母提了个醒。
一般来说,青春期以后的孩子都嫌父母啰嗦,很少有愿意主动跟父母交流的。一旦孩子认真严肃地表示想跟父母谈心,那么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放下手上的事情,听听他们想说些什么。
不是每个孩子想要跟父母谈谈,都是想要自杀,但他们主动找到父母的时候,起码说明他们遇到了需要父母指导,难以决断,或者想不通的事情。
另一方面,孩子愿意找父母谈谈,也说明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或者十分亲近,或者十分权威,或者孩子十分崇拜父母,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很不容易的。
而金庸放弃了这个机会,丧失了挽救儿子的最后的机会,实在太令人唏嘘。
金庸教子另一个失败之处是缺乏陪伴。
金庸和朱玫婚姻的头十年,也就是査传侠8岁以前,金庸都忙于创办《明报》,他的大部分武侠小说也在这一阶段写就,所以很少有时间陪伴四个孩子。
当然朱玫带孩子的质量也不会太高,既要照顾幼子,又要帮衬丈夫的事业,还要怀孕生二、三、四胎,想来査传侠的童年,只要吃饱,就不能有别的奢求了。
査传侠虽然获得的关爱不多,但是遗传到了金庸记忆拔群,过目不忘的本领,4岁就能背《三字经》,6岁能背《增广贤文》。可能金庸和朱玫让孩子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丢给他一本书,让孩子自己去背。
金庸对长子的聪慧很是得意,儿子成了他炫耀的工具,他却很少主动去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
文章插图
査传侠11岁的时候,写了一篇名为
《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
的文章,大意是说人生痛苦,没有意思。当时査传侠的老师对金庸表达了忧虑,觉得孩子的想法太过负面。
可是金庸却认为儿子思想深刻,十分早慧,不但不以为意,甚至还有些自得。却想不到儿子在19岁时放弃了年轻的生命。
接到儿子自杀的消息,金庸正在报馆写社评,他一边写一边哭,坚持着把社评写完,然后关上灯,一个人在黑夜里痛哭。
半年后,金庸重为《倚天屠龙记》写后记,他说: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于面前的悲痛,谢逊听闻张无忌死讯的伤心,书中写得太肤浅了。真实的人生不是这样的,但那时我还不明白。
可惜的是:
有钱难买回头看,头若回看后悔无。
【 儿子|金庸儿子自杀后,我才知道张三丰目睹张翠山自刎时有多痛】父母在教育上犯得每一个错,都是不可逆的。若有机会弥补,还是早早弥补为好。
- 从两处悬念,看《倚天屠龙记》精彩之处,金庸小说技巧太高超技巧
- 金庸笔下最让人失望的7门武功,听名字很牛,实战起来却都很弱
- 23年婚姻输给23岁小三, 儿子自杀, 妻子: 我要让她不能怀孕
- 本是边陲无名小国,却被金庸带火,皇帝成为家喻户晓的绝世高手
- 金庸笔下设定最强的3门武功,残缺版本也很强,第一名上万人练过
- 张无忌有两位传人,两人虽得了张无忌“真传”,却死于同一人之手
- 看《笑傲江湖》有感
- 金庸笔下最顽强门派,3次遭遇灭门之灾,本派无高手却得外人相助
- 张三丰的经历很传奇,金庸为何不让他当主角因为写了就会有漏洞
- 水浒传中有种失败的战术,金庸笔下被一大侠所用,却成功克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