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文章插图
文 / 葛剑雄葛剑雄黄河形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00万年前,黄河最终成形至迟也在1万年前。相比之下,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间要短得多。哺养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花了黄河母亲数千年时间,但在她的一生中,不过是个短暂瞬间。岁月的沧桑、经历的磨难,不过是给她添了几根白发、几道皱纹,岂会使她变得衰老?但是从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息息相关的角度看黄河,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作为四渎之宗的独尊地位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在缅怀她昔日的光彩时,也不能不关注她的未来。而关注黄河的未来,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黄河会不会再次爆发像历史上那样严重的水灾,甚至再次改变河道,把下游变成一片泽国?一切的繁荣发展,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黄河安澜。那么,黄河能长期安流吗?让我们看看葛剑雄教授在《黄河与中华文明》中的讨论。《黄河与中华文明》一、黄河能长期安流吗?在历史上,黄河有过长期安流吗?先师谭其骧先生在1962年曾发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从历史上论证黄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决定性因素》这篇重要论文。他的研究结论是:从东汉明帝十二年(公元69)起,“黄河出现了一个与西汉时期迥不相同的局面,即长期安流的局面。从这一年起一直到隋代,五百几十年中,见于记载的河溢只有四次”。“到了唐代比较多起来了,将近三百年中,河水冲毁城池一次,决溢十六次,改道一次。论次数不比西汉少,但从决溢的情况看来,其严重程度显然远不及西汉”。“总之,在这第三期八百多年中,前五百多年黄河安稳得很,后三百年不很安稳,但比第二期(西汉)要安稳得多”。可见谭先生界定的“安流”标准是相对于此前西汉时期和唐以后的“不很安稳”而言的,并非是绝对的安流。就是在“安稳得很”的五百年间,见于记载的“河溢”(洪水泛滥,冲破堤防)也还有四次。
文章插图
第一次是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发生“河溢”,从《后汉书?桓帝纪》所载“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可见,这次黄河泛滥造成的后果还是相当严重的。这次“河溢”离明帝十二年过去84年,也就是说这段安流的时间维持了83年。第二次发生在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六月)大雨,伊、洛溢流,杀人民,坏庐宅”(《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晋书?傅祗传》提到“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也是黄河、济水、伊水、洛水大范围的洪水泛滥,离上一次70 年,黄河这段安流的时间是69年。第三次旋踵而至,发生在魏明帝太和四年(230)。这是大范围持续大雨的结果,据《宋书?五行志》记载:“大雨霖三十余日,伊、洛、河、汉皆溢,岁以凶饥。”伊水、洛水、汉水与黄河同时泛滥,造成大饥荒。这次离上一次的时间只有短短的7年,这段安流的时间只维持了6年。第四次也只隔了40年。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六月,大雨霖,甲辰,河、洛、沁水同时并溢,流四千九百余家,杀二百余人,没秋稼千三百六十余顷”(《宋书?五行志》)。黄河与洛水、沁水同时泛滥,冲毁民居4900余户,直接淹死200余人,淹没农田1360余顷。这段安流的时间只维持了39年。可见历史上要真正维持黄河较长时段的安流是相当困难的。
文章插图
但从1949年开始,70年间黄河没有发生过一次决口,新中国实现了高水平的黄河长期安流。那么我们能不能保证黄河的永久安流呢?当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都还存在着不少不可知、不可控,至少是不可全知、难以全控的因素。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洪水,经专家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勘查估算的结果,通过黄河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的最高洪峰流量是36000立方米每秒,这是黄河洪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数据。而以后,包括最近70年来,精确实测到的最高洪峰流量,吴堡站为24000立方米每秒(1976)、龙门站为21000立方米每秒(1967)、三门峡站为22000立方米每秒(1933)。未来会不会出现36000立方米每秒甚至更大的洪峰呢?考虑到有史以来气候的长周期变化和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我认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汉书?沟洫志》记载在王莽时(公元初),王横曾说:“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尽管对于这种现象是否一次大规模海侵还有不同意见,但海平面上升却是全世界都面临的现实威胁。现在由于黄河挟带入海的泥沙大幅度减少,黄河出海口和三角洲已经出现海水侵蚀、陆地退缩,而黄河下游地处平原,本身海拔不高,即使海平面只是出现缓慢的升高,也会累积成严重的后果。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庐山历史上的今天 - 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