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论遗弓


 孔子|【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论遗弓
文章插图
《吕氏春秋·贵公篇》强调了个“公字,并为此编出了一个故事。南方荆(楚)国有人丢了一张弓,别人叫他去找,他想天下的弓很多,我又丢了这么长时间估计不会找到,便说:“荆人丢了弓,被荆人拾去。何必去找呢?“这种说法是说:天下的东西放在这里放在那里都一样,都在我们楚国,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后说:“如果丢掉那个‘荆’字,成为:人丢弓,人拾去。打破地域界限,不更好吗?”老子听后又说:“如果再把‘人’字去掉,变成:丢了弓,拾了弓。不也更好吗?”
 孔子|【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论遗弓
文章插图
孔子的这一说法,比楚人又进了一步。他认为天下本为一家,财产不分你我,打破地域界限,东西都为人使用,有什么不好呢?不要认为某些东西只能是自己的,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东西属于人家而不高兴。也就是说对私有财产不要看得那么重为好。这正是孔子大同思想的体现。照此说法显然思想境界比楚人高。而老子呢?连“人”也不要,却使具体事变成虚幻的命题,不好被人接受。在此事上正好体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孔子的一些主张都是现实的,入世的。一事当前,总是想到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怎样做。老子的主张哲理性强,有些主张看来更高明些,其实却是更虚幻引起,不实际一些。两者各有优势,但放到具体地解决社会矛盾上,孔子思想则更实用些。
 孔子|【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论遗弓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看来只是一个思辩的例子,其实它能告诉人们另外的道理。孔子的说法,体现以人为本,老子的说法,则玄而又玄。这正体现儒、道两家的区别。儒家是入世之学,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积极入世、努力治世、与人打交道、与社会打交道。多从微观考虑问题,而道家却多讲些宏观的大道理。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更广阔些、深刻些;从微观上看问题更具体些、实际上,二者各有千秋。【 孔子|【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论遗弓
 孔子|【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论遗弓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