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完的“曹剧”——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


 纪念|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完的“曹剧”——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
文章插图
▲曹禺。新华社资料片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宋宝珍)12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完的“曹剧”——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的报道。
1910年,一个名叫万家宝的孩子诞生于天津。1934年,他以曹禺的笔名发表了剧作《雷雨》(此前曾以此名发表小说),此后又创作或改编了《日出》(1936年)、《原野》(1937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等优秀剧作,这些剧作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不仅被译成英、法、俄、德、意、日、韩、蒙古、西班牙、阿拉伯等多种语言,而且在各个剧院和中外舞台常演常新。其戏剧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剧、歌剧、京剧、地方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先后15次创演、复排曹禺的8部话剧。
纪念|说不尽的曹禺,演不完的“曹剧”——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名噪一时的作品逐渐归于沉寂,而曹禺的戏剧却越来越凸显其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小标题)“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曹禺是谁?以他23岁创作杰作《雷雨》的经历,他简直是艺术史上的奇迹;而以他35岁之前才华横溢、此后便一直处于“正在写”而写不出的状态,他又是特别值得研究的案例。曹禺曾经对给他写传记的田本相说,你要写我,先要写出我的苦闷来。
曹禺的苦闷首先来自家庭的氛围:他的父亲万德尊曾经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这个学校出过很多中国军事名人,如蔡锷、蒋百里、阎锡山等,万德尊归国后曾任民国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无奈政治局势波谲云诡,黎元洪倒台,不足40岁的万德尊赋闲归家,在天津海河边上购置了一座西式洋楼,过起了寓公生活。
万德尊的第一位夫人年纪轻轻去世,曹禺的母亲嫁入万家,却在生下曹禺三天后因产褥热逝世。事业家庭皆不如意,万德尊便在家中聚集一帮落魄文人,人前他排遣抑郁,纵情诗酒;人后他歇斯底里,乱发脾气。曹禺的父亲、兄长都吸食鸦片,常常是在曹禺放学回家时,他们还沉睡未起,家中如坟墓般萧索、冷寂。
曹禺的继母是他生母的孪生妹妹,对待曹禺视若己出,曹禺一直认为继母就是生母。可是刁钻的女仆刘妈在与继母有了嫌隙之后,就故意告诉曹禺:她不是你的亲妈。童年的曹禺在知道生母已逝的那一刻,便内心悲戚,顿觉无所归依,从此那种孤独飘零的情愫萦绕他一生。在他18岁的旧历新年,家道败落后父亲突然病逝,除夕夜家家都在迎新纳福,曹禺却不得不向亲友报丧求助,当那些院落的大门被敲开时,迎接他的是惊诧、厌恶,那种寒冷令他发怵。
曹禺说“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心里永感着乱云似的仓促、切迫”,他的家庭和周遭发生的事情,都刻印在他的心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一种无名恐惧的表征”“《雷雨》的降生,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感情的发酵”。曹禺的写作来源于自我抒发的生命表达。
歌德说过,艺术是人类精神灌注其中的产物,对于创作者而言,不仅耗其神思,而且劳其筋骨。抗战时期,曹禺在四川江安的国立剧专做教授,战火中的辗转奔波、教学中的劳心费神,让他的创作受到影响,他那如江水般奔涌的创作才思受到阻碍。
抗战戏剧风涌之时,各处都需要剧本,很多人向他催稿子,可是他一时半会写不出来,就对人家说,正在想,正在想。以致后来他有一个剧本的名字,真的就叫《正在想》。
他的创作起点很高,一直都在想着出大作品,出好作品。他在写作剧本《北京人》时,想着要突破自己,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艺术目标。为了找个安静的地方,全力以赴,他居然躲到长江边上一条抛锚的江轮上去写作。三伏天的甲板上依然闷热,曹禺就打着赤膊,日复一日,挥汗如雨的地写作。江岸边上的纤夫们看到他如此辛苦,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在写剧本。纤夫们感慨,总以为自己是苦人,原来写个剧本也是这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