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医疗 | 不可无视的客观存在
过度医疗是近十年被关注的话题 , 包括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手术等 。 有些是医院管理造成的 , 有些是体制造成的 , 有些是医生认知维度缺陷造成的 。
文章插图
过度 , 这个“度”如何理解?也许有的医生说 , 度就是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 因为这是标准 , 只要在标准内 , 就不算过度 。 但是笔者认为 , 应该给这个度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内涵 。 我们服务的是人 , 不是机器设备 , 人有七情六欲 , 人有远亲近邻 , 人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 人更有获得尊严和高质量生存的权利 。
所以 , 能否在下刀之前 , 多考虑考虑:如果患者是个年轻的女性 , 要考虑日后的美容问题、生活质量问题 。 如果是个老年人 , 要考虑这一刀下去 ,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 概率多少;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 概率多大 。
文章插图
不可否认 , 国内存在着一批“医匠” 。 何谓医匠?何谓大师?如果将每一次手术当成一次艺术创作 , 医匠和大师的区别在于 , 一个只是模式的照搬或刻板机械的复制 , 另一个是赋予了心血与情感 , 造出的是传神之作 。 二者之间只差一个“心”字 。
【过度医疗 | 不可无视的客观存在】我从事了十多年临床麻醉工作 , 阅“外科医生”无数 , 客观的说 , 匠多师少 , 大多数医生的修为和造诣还在技术雕琢的层面上打转儿 , 更有甚者手术上瘾 , 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刺激而忽略了患者本身 。 2017年10月 , 笔者接触了这样一个病例:
71岁 , 男性 , 贲门癌 。 手术方案为贲门癌扩大根治术 , 切除全胃、三分之二胰腺、脾脏 。 一个71岁的老人 , 就算不得癌症 , 还能活几年?根治术还不过瘾 , 竟然“扩大根治”!术后还按照“常规”进行三个周期的化疗 , 这么一折腾 , 结局可想而知 。 手术日期为2017年4月 , 会诊时间是2017年10月 。 半年时间里 , 老人经历了化疗 , 转移 , 重度营养不良 , 低蛋白血症 , 离子紊乱 , 酸碱平衡紊乱……
当时笔者评估患者已经过了关键临界点 , 其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 这是典型的被过度医疗所荼毒的案例 。
高龄患者的肿瘤治疗原则是以确保生存质量为前提 , 而这个老人的生存质量几乎为零 , 这半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 浑身插满管子 , 最后工业化的死去 。
偶尔能治愈 , 常常去安慰 , 总是去帮助——特鲁多医生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 , 而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的——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
文章插图
患者更需要的是关爱
因过度医疗过世的“名人”们?李咏 , 1968年5月3日-2018年10月25日 , 在梅奥诊所离世;
熊顿 , 1982年6月21日-2012年11月16日 , 因化疗性肺泡炎离世;
罗京 , 1961年5月29日~2009年6月5日 , 干细胞移植后 , 相继出现并发症 , 后因心肺功能衰竭离世;
傅彪 , 1963年9月27日-2005年8月30日 , 两次肝脏移植后 , 复发转移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离世;
一味的治疗 , 是否可以解决问题?目前的主流治疗手段:切除、介入、消融、各种刀、质子重离子;放射疗法;化学疗法;靶向……均以消灭为主要目的 , 但是忽略了几个问题:
- 对手在不断的复制倍增;
- 消灭的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甚至损失更多;
- 被消灭的都是敏感的 , 幸存的都是耐药的 , 过不多久又死灰复燃;
- 一味地消灭-反扑-再消灭-再反扑……人体在这个过程中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 直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 相信这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也是每个医生所不愿意看到的 。
- 胆结石与胆囊息肉会发展为胆囊癌吗?防止癌变,尽早发现必不可少
- 苗建亭教授当选陕西省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粤滇合作医疗团队一来,云南永善92岁患者在家门口被治愈
- 胃痛吃止痛药治疗,导致胃大出血,医生:胃痛不可盲目乱吃止痛药
- 肿瘤|抗癌题材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火爆影院,远离肿瘤这些事不可不知
- 注意:吃完这7类药后,千万不可饮酒!若不听劝,很可能会致命
- 癌症患者,肿瘤变小,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它”功不可没
- 身体有4个异常表现,或是隐性高血压在“捣乱”,不可小视
- 多措并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任城区安居街道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
- 创新|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入驻深圳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