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鲁迅的《一件小事》小人物告诉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做对的事( 二 )


而车夫呢?
他明知这老女人是可能为讹钱而来,却是极具同情心地从地下扶起那老女人,问道:“您怎么啦?”
老女人堂而皇之的答:“我摔坏了。”
 告诉|鲁迅的《一件小事》小人物告诉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做对的事
文章插图
眼看着可以顺利脱身,现在却让车夫近乎痴傻地愚笨被老女人实实在在地缠上了,“我”定然是气愤的,一是为他误了我的路,二是为了他的愚笨和不听好人言。
误了先生的路可能已成事实,但车夫真的愚笨不堪,那么好骗么?其实不然,车夫听见老女人说“摔坏了”,他没有害怕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毫不踌躇,仍然搀着老妇人的臂膊,朝巡警分驻所走去。
这时“我”才恍然明白过来,原来除了对坏人冷漠和排斥,还可以用如此温柔又不失理性的办法解决问题。虽然之前“我”自认为要比车夫聪明许多,但这一瞬间,“我”面对车夫,心里是无尽的惭愧和自叹不如的,所以觉得车夫满身灰尘的背影需仰视才见。“毫不踌躇”,让我们看到了车夫的熟稔和坚定。
二、车夫的处事风格和能力,改变了“我”长久以来的偏见
鲁迅被车夫的行为震撼,不是因为他的善良,因为在鲁迅看来,无知的善良不过是助长了恶,既害人又害己。鲁迅对车夫心理上的改观,是从知道他把老妇人扶向巡警处开始的。
也许有人会问,对老妇人的同情的仰视与把老妇人扶向巡警处的仰视有什么分别?
这当然有分别,而且这分别是天壤之别。
鲁迅一直认为广大民众总是被欺骗被愚弄而不自知的人,还加入到那疯狂的狂欢里推波助澜,不仅被吃还帮助吃人者吃人,而如果当时车夫对老妇人仅仅是设身处地的同情,那他就忘了自己所处的危险,很容易被老妇人吃了去,就是一个被欺骗被愚弄者。
 告诉|鲁迅的《一件小事》小人物告诉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做对的事
文章插图
但车夫把老妇人扶向巡警处的行为,表明他明知道老妇人可能是吃人者,却没有放弃与她平等沟通,给予她尊重。而且车夫还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对老妇人实施了人性救赎。
他没有像“我”一样,试图指出老妇人的碰瓷行为,而是极具同情和同理心地把她扶起来,问“你怎么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触碰到吃人者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下不去口。
沟通大师卡耐基说过,说服、争辩无济于事,因为战胜只是征服,征服会让被征服的人怒火浓缩,会形成更大的杀伤力。而一个吃人者,并不是天生的吃人者,他们只是心灵从未得到爱的滋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就会变得麻木,看着别人吃自己也便觉得那是应该的了。
告诉|鲁迅的《一件小事》小人物告诉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做对的事】车夫身为生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不但没有沾染上吃人的恶习,却敢在吃人群中清醒的生存,与他们友好相处,实施救赎,这是鲁迅在呐喊之余,失望而至绝望的过程中,看见的唯一亮色。而这亮色自然是比鲁迅站在高处的呐喊要高明许多,所以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而至要榨出他皮袍下面藏出的“小”来。
鲁迅的呐喊,是把自己视为清醒者,对方为麻木者,这种不对等的行为设定,就先把自己置于了普通民众的对立面,所以围绕在鲁迅身边的都是进步青年,高级知识分子,贫下中农少有成为他的朋友的。叫醒沉睡中的人们,只有走到他们中间去,一个一个人的关怀和鼓励,而不是以群分,以高人一等的姿态没有针对性的乱喊一通。
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对着一个群喊话,如果不看着一个人的眼睛交流,如果不触到一个人最柔软的地方,沟通总是很容易失败的。这也是鲁迅对未来感到渺茫的原因,他清醒,他孤独,望着万千民众,嘶声力竭,却不不知道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灵。
但车夫做到了,他的行为给了鲁迅极大震动,他在文中说“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也许从这件小事上,完全颠覆了鲁迅之前的认知,也让他重新审视这一个被视为麻木冷漠者的群体。车夫走后,“我”把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央巡警转交给车夫,然后一个人在路上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