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合|古装剧人物发髻那么高,古人真有那么多头发?其实古人也会用假发( 二 )


 场合|古装剧人物发髻那么高,古人真有那么多头发?其实古人也会用假发
文章插图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许鹤子,她的发髻应该属于双环髻这么大的发髻,当然没有假髻是做不到的。可是假髻做太大了也不太好,顶在头上要是固定不好掉了那就尴尬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云:“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 。”其实这诗就说有个宫女头上戴了一个特别高的假髻,用三层钗固定结果跳舞时候还是被风给吹掉了。好在皇帝不太在意这事,还赏赐了她一脑袋梳子好好固定一下。看来假髻这玩意得好好固定,要不然跳个舞满场飞假发也不是个事。当然了,唐代要说引领时尚潮流的那还得说是宫廷。天宝年间,杨贵妃就特别喜欢用假髻,而且还喜欢穿黄色裙子。据说马嵬坡她自缢以后,当时人形容她:“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唐代高大发髻的潮流也沿袭到了后来的宋朝,所以说唐宋是假髻的发展最高峰。后来到了元朝以后,妇女渐渐使用假发少了,到了明清时期,假发的潮流又稍有抬头,但是已经没有唐宋时期那样高大了,从尺寸上来说是小得多了。
 场合|古装剧人物发髻那么高,古人真有那么多头发?其实古人也会用假发
文章插图
二、古代假发材料从哪来?前面说了这么多,也许大家会有跟我当时读史的时候一样的疑问:古人不是对头发很看重的吗?不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吗?他们不是一般不剪头发的吗?那既然对假发需求这么大,那制作假发的材料——头发都是从哪来的呢?根据我看到的史料,制作假发所用的头发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罪犯割下来的头发、穷人自己剪头发卖钱以及外国进贡的头发。01 罪犯割下来的头发前面我们说了,古人对于头发非常看重,所以就专门出现了用割人头发的方式来惩罚犯罪的人的方式,这种刑罚称为“髡(音同服)刑”。在东汉郑玄为《周礼》所做的注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被锡,读为髲鬄(音同必替)。古者或剔贱者、刑者之发,以被妇人之髻为饰, 因名髲鬄焉。”就是说古代经常有用受刑之人的头发来做假发的情况。用受刑之人剃掉的头发来做假发,这也是假发原料的主要来源。
 场合|古装剧人物发髻那么高,古人真有那么多头发?其实古人也会用假发
文章插图
02 穷人自己剪头发卖钱虽然说古人对于头发无比看重,但是毕竟在身体发肤之外,填饱肚子总是第一位的,生存的需求总是首要的。所以,对于有些穷人来说,有时就会把自己的头发剪掉换钱来生活。汉代乐羊子读书没有钱,他的妻子就把头发剪了卖掉来供他的学费。《太平御览》中记载:“乐羊学书,其妻贞义,截发以供其费。”在晋代时,陶侃(就是陶渊明的曾祖)家里穷,来了客人没钱买酒招待。陶侃的母亲就剪了自己的长发,做了两顶假发,换了一些酒菜才能招待客人。在《晋书》中这样记载:“都阳孝廉范迪尝过(陶)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看来陶侃他们家下回请客得间隔长一点了,至少得等老母亲头发再长长了再说了,当然这是笑谈了。
 场合|古装剧人物发髻那么高,古人真有那么多头发?其实古人也会用假发
文章插图
03 外国进贡的头发啥,外国就给咱们进贡点头发啊?这也太拿不出手了。其实这是个误会,因为前面我们说了,乐羊子妻和陶侃的母亲都能够靠剪头发换来还算比较不少的回报,可见当时假发毕竟原材料还是比较稀缺,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价格应该也是比较贵的。前面说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头发是非常看重的,所以一般不会剪,但是我们不剪头发不代表其他国家也不剪头发啊。比如当时的新罗,他们的风俗对剪头发就没有那么避讳,那剪下来的头发不是正好进贡给咱们中国,这对于新罗不等于是“出口创汇”了嘛。
 场合|古装剧人物发髻那么高,古人真有那么多头发?其实古人也会用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