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乃牛之一种,主要用于耕地和拉车,因其敬业的缘故,人们常在“黄牛”前冠一“老”字,形容勤恳工作的劳动者,何以又用来喻指票贩子呢?
票贩子现象不见于文献记载,也不清楚倒票行为始于何时,想来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一个附生物。按目前一般的说法,把票贩子称为“黄牛”,最初应该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都市上海。
那时上海的十里洋场上,曾有一些作家如汪仲贤、李阿毛,在报上连载一种名为“俗语图说”的文字,如《上海俗语图解》和《洋泾浜图说》,以记录当时流行于上海的一些俗语。今人孟兆臣整理选录了那部《洋泾浜图说》,易名《老上海俗语图说大全》出版,其中就有一则关于“黄牛”的图说。
该图说认为:“上海的黄牛党,有组织,也很负责,在电影院门口出卖的票子,虽然价钱贵些,决不是假票子,一定可以看得到电影。譬如我们到实在弄不到票子时,只要去找黄牛的头脑,他也总有办法给你想的。”文章因此认为,“上海的黄牛”是和“田间的黄牛”一样“无不负责”的,两者在“负责到底”的精神上完全一致,因此就把他们比喻为“黄牛”了。这是三十年代有关“黄牛”由来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对“黄牛”还真有点褒的含义。
从近日所报道的,票务给黄牛拉生意时信誓旦旦地担保说“他们的票绝对是真的”,似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撇开可能有的内外勾结的利益分成不说)。但若就某韩星见面会入场券被查出不少假票的报道看,则黄牛出卖的“决不是假票子”的“负责”精神,现在也已大不如昔了。
另据薛理勇《上海闲话碎语》的说法,认为“黄牛”在沪语中原是喻指掮客的。
“掮客”是一些居间介绍买卖赚取佣金的人,即所谓经纪人,而民间对这些经纪人的习称就是掮客。这个习称在晚清的几部小说中已有所见,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八十五回的“是个掮客(经手买卖者之称,沪语也)”,《海上花列传》四十一回的“我末赛过做仔掮客”,以及《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上海的这些露天掮客真正不少”等。所以,“掮客”最初指的就是一般经纪人,“露天掮客”则是指那些没有店铺的流动掮客。
《碎语》说,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第一家由英国商人创办的The Shanghai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上海证券交易公所),最初也是译为“上海掮客公会”的。这是因为现在译为“经纪人”的Sharebrokers,最初就曾被译为“掮客”。
按《碎语》的说法,以“掮客”习称经纪人原来也“并无贬义”,只是“传统的中国人认为经纪人所从事的是一种买空卖空以牟取利润的行为”,而掮客属于那种“无本经营而又不承担风险的买卖人”,所以被喻为“黄牛肩胛塌而如同无”。上海人把负责任称担肩胛,而黄牛的肩胛骨下塌像没有似的,因而“黄牛”被赋予“不敢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人”的意思,在沪语中带有贬义。大概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便开始称那些没有登记注册的,“无证、无固定经营场地,利用供需不平衡进行倒卖”的掮客为“黄牛”了。而被称为“黄牛”的掮客,主要就是那些“露天掮客”。他们以倒卖为生,解放前倒过银元,解放后也倒过外汇和其他紧俏票券。
【 图说|票贩子为何称“黄牛”】以上是有关“黄牛”称谓由来的两种说法,虽角度有所不同,却都是抓住某个相似点来取譬的。而如今所说的“黄牛”,主要就是指那些票贩子了。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此剑在地下两千多年,不仅从未生锈,还锋利无比,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