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后周政权的建立 , 五代十国文人群体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 文治政府开始得以复兴 , 这为宋朝的建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中 , 宋太祖赵匡胤对于文臣的重用无疑是文臣地位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
他将文臣视为一个独立群体 , 认为文臣比武人更具有处理政治问题的才能与资格 。另一方面 ,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战乱 , 赵匡胤作为统治者 , 更是一个朝代的开创者 , 他更加明白武人对于一个朝代的威胁 , 相比较文臣来的更加凶猛和严重 。
他认为读书人并没有太多的政治野心 , 即使贪腐也不至于像武人那样造成严重的动乱 , 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为此 ,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重用文臣 。然而 , 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改辙严重打破了文武之间的平衡 , 致使到宋朝后期严重到了无兵可用 , 无将帅之才 , 造成了大量的冗官问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绥靖政策之后 , 文臣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 拥有了不容挑战的优势 。尽管在这一时期 , 仍然有极少数的拥有军事才能的武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 但无异于是杯水车薪 , 只能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
宋朝后期 , 由于武将权力的下降 , 文臣掌握了更多的朝廷职位 。再当文臣彻底掌握枢密院后 , 他们不仅拥有了决定军事政策的权力 , 还把持了武臣的任免大权 , 文臣的压倒性力量至此达到了最高峰 。经过一百多年的政治演变 , 文臣精英掌握管理职权的政府终于在仁宗朝后期得到确立 。当文臣将武人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后 , 文武官员的区别不再只是职务上的不同 。
随着文臣对于政权的支配 , 对于文武区分的理念也落实到官僚体制中 , 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文武的对立 。随着政府的法令规章将文武官的差别待遇制度化 , 双方阵营的对立变得尤为深化 , 彼此之间的身份转移被有意识地加以限制 。
通过政治制度 , 文官不仅确立了与武官的区别 , 更是将双方的隔阂延续到了子孙后代 。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演进 , 文臣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 , 但是 , 文臣所享有的政治权力、政治地位都是建立在并不稳定的基础上 。其权力的扩张实际仰仗的是统治者的支持 , 而非自身处理政治问题的能力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臣群体支持皇帝削弱藩镇武将的军事势力 , 这一举措使得他们获得巨大的权力与利益 , 同时也使他们成为中央集权的忠实拥护者 。唐末与五代的历史经验 , 使得北宋文人深信武将权力过大是威胁政权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
然而 , 他们没有意识到军事的强大对于一个朝代发展的重要性 , 同时他们也不具备强有力的军事素养 , 在国家陷入外敌入侵时发挥不了积极作用 。他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提醒统治者武将的威胁 , 并将武将牢牢地置于文官的掌控之下 。
他们从内心深处就是带着轻视鄙夷的态度看待武人群体的 。正是由于这种偏见 , 文武官员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 , 他们的政治权利不同 , 文化身份也大不一样 。他们之间的对立也成为了日后宋朝无法解决的难题 , 更是对明清时期的文武关系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明代文臣武将地位格局的演变
明太祖以马上得天下 , 深知军事实力的强弱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但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 , 他必须要吸取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 , 既要重用武将来巩固统治地位 , 又要广纳贤臣 , 利用文臣精英群体来管理国家 , 同时还必须想方设法避免唐末藩镇割据和宋朝文官群体过于庞大的局面 。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爪哇杀了明朝170个将士,看郑和如何处理的
- 明朝冤屈事用命考科举,饿死妻子,过继亲儿,还有人为其平反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明朝严苛的宫廷教育
- 穿越回明朝见官怎么称呼?千万别叫“大人”,老百姓得叫“老爷”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影视文学中经常出现反清复明,那明朝究竟有什么值得追忆?
- 李白墓前被人信手涂鸦,明朝文人大发感慨,一句话成为永恒经典
- 青楼女子巧出一上联,明朝第一才子至死对不上,六百年仍无人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