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好老师与好学生:精神的对话——访南开大学2020年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洪教授


 学生|好老师与好学生:精神的对话——访南开大学2020年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洪教授
文章插图
“那是1979年的春天,我第一次在南开大学登上讲坛,在主楼111阶梯教室里讲的是《文心雕龙》的《神思》篇……”彼时,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陈洪刚刚荣获南开大学2020年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站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的他分享了自己41年前初登讲坛的一段往事,“课后,一位来听课的教务处副处长拦住我大加鼓励了一番,要我站在讲坛上一直讲下去,直至成为南开园里的教学名师。”
“重视教育教学一直是南开的光荣传统,十分宝贵。”陈洪教授说,曾经的那份鼓励砥砺了一颗初心,激励了一个年青人扎根南开把一件事做好。
自1978年跨过本科直接考入南开大学读研究生,陈洪教授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南开园。他长期从事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明清小说、文学与宗教等诸多方面研究与教学,时至今日已是南开园里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德高望重的教学名师、声名在外的南开先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名的‘燕昭王黄金台’的典故,李白有一句诗叫‘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黄金台’是具有冲击力的,它代表着一种价值导向,燕国自此引得群贤毕至,逐渐走向复兴。学校此次重奖教育教学名师,也是代表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是在释放一种信号,就是大学的第一功能还是‘育人’。”陈洪教授表示。
为师: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好老师与好老师是不一样的。”陈洪教授认为,大学教师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应是“一个模子”,课堂教学应该允许多种方式、多种风格的存在,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于教学的态度和支撑其教学的学术能力”。
“比如,罗宗强先生,他为人偏于内向、不善言辞,说起话带有浓重的潮汕口音,可他给本科生讲课的效果特别好,因为学生能听出他内在的思想逻辑美。我所见过的老师里,有讲课特别快的、讲课特别慢的,有口才好的、口才没那么好的,学问到家,态度认真,都是‘好老师’。”陈洪教授谈道。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工作却难以被百分之百被量化。想要讲好一堂课,背后是许多“看不见”的功夫,既需要态度也需要能力。“一堂课,一个小时备课也是讲,三个小时备课也是讲,这些没人知道;这堂课上完了,老师发现学生情绪上有点问题,把学生留下来谈谈,这些也没人知道......”陈洪教授感慨,教育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总能做得更好,“是一件无穷尽的事情”。
为学:精神追求 全情投入
“大学里是心智和精神空间最大的地方,主要的生活就是面对知识。读书的时候充实精神,写作的时候是把精神活动表达出来,面对年轻的学生更是感受到了生命与活力。”陈洪教授曾在为研究生开设治学讲座时谈到,在大学里做学问、教书,工作与其生命体验、生命实现都交融到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老师可谓是“最幸福的职业”。
“可是不能有欺骗”,陈洪教授表示,教师对于学术追求理应是真诚的、是基于对真理的探究,由此才不辜负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对自己的高标准,才对得起每一个来南开读书的聪明学生”。
从教多年,成就卓著,是否有最得意的教育教学成果?陈洪教授笑言是一种“感觉”:“以前每次给本科生上课,尤其是上完比较大的课,我都会兴奋好一段时间。走进教室、站上讲台,你会觉得整个空间里有你与你的精神气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是能让你感受到一种精神的火花。讲到得意处,你的逻辑推演、情感投入,都能够得到一种反馈和呼应,真是‘虽南面王不易也’。”
师生:真诚以待 齐心协力
教育教学需要师生相互成就。“我上课,要求起立互致注目礼。公开课放到网上,有的网友们不以为然,觉得有形式主义之嫌。其实这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振作一下精神;其二是一种仪式感——教书与学习都是庄重、严肃的事情,是要双方一起努力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