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漳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先有漳盐后有漳县”的说法。在古老而悠久的盐川大地上,有一个从周兴起并驰名陇原的古镇盐井镇,当地人说那是中国最古老的盐井之一。这个历史上号称为陇上盐都的古镇上,至今保存着千年的古盐井,分别为上井、下井、小井。
文章插图
盐被称为“国之大宝”。盐,是国用民需之物,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盐,如同我们生命里的阳光、身体里的血液、躯干里的灵魂……翻开漳盐尘封的记忆,漳盐一路艰辛的历程,就是一部厚重的地方盐业史。漳盐传说故事“漳盐”的发现在当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家富户,老两口膝下只有一个女儿,生得姿容娇美、聪慧可爱,然而在“及笄”之年,她的脖子上却长了个大瘿瘤。父母又愁又急,女儿也忧心如焚,一天早晨,她突然发现自家屋后山坡上有一层白如霜雪的粉末,便联想到也许这是一种什么灵药?芽她用手指一沾,送到唇边一舔,嘿,不苦不辣,却是一种咸中带香的味儿,于是便轻轻捧上一捧,悄悄地和在水里、饭里“服药”。后来脖子上的瘤渐渐愈平了。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村里的家家户户,大家都争相去采集那层宝物佐食。有外乡来的见过世面的人说,那东西名字叫“盐”,大家听他这么说,便更积极地采来佐食。地面上的盐很快采完了,便向地下挖。说来更妙,挖地不太深,便有水渗出,一尝,比地面上的盐粉味儿更好。慢慢地,两口盐井就逐渐挖成了。人们汲水熬盐,贩运外乡,洮岷陇渭一带,不再从迢迢千里外运盐,直接食用盐井里的盐了,味道极好,远近之人,无不赞赏。
文章插图
据多次研究与分析,“漳盐”含有其复杂的化学成分,较之湖南盐有四大特点。一是自身含碘,无需再进行化学成分的添加,吃了不得大脖子病。二是多含硝酸钾,可以腌制各种青菜,吃起来特别鲜嫩可口,并且耐久保存。三是捞出盐后的卤水可促进肌腱韧带功能的恢复,民间以之为治疗跌损,肿痛的外用良药。四是盐块煅烧后化水内服可温中暖胃,对腹胀胃疼有特殊疗效。可见,漳盐成为漳县之宝。
文章插图
漳盐历史? ? 漳县地处秦安大地湾、临洮马家窑、广河齐家坪三大新石器遗址包围的中心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漳县先民就不断收集和食用当地硝盐,使漳盐之名先于漳县而闻名于世。盐井一带的先民在发现了露头盐泉后,便自然从中取卤食用,随着需量的增加,不断将盐泉挖大挖深,这便是漳盐开发生产的前奏。
文章插图
周朝时,人们食盐已经相当讲究,当地先民在交通极端不便的奴隶社会,既没有条件到外地采购食盐,更没有放弃眼皮底下的盐泉而舍近求远到外地采购食盐的必要和理由,因此,在周朝时,漳县及周边先民主要食用漳盐,漳盐生产已经初具规模。
文章插图
据当地的老人介绍,解放初期,以盐川古寨盐水井为中心,分布着上百家熬盐的作坊,称盐锅房。它们一律是半敞篷式的,高的矮的,各具形态。然而,房内的布局似乎是统一规划的,熬盐的大锅大灶,及其放盐的大装桶的制造、提炼盐的工具、以及陈列整齐的各类成品盐的放置都是规划好的,一律整整齐齐,不能乱摆乱放。由于那是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低下,无其它燃料,因此柴草是传统熬盐的主要燃料,用量特大,常常垛成厚厚的墙壁。同时,先前漳盐制作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手工制盐首先是从盐井中取水倒入大铁锅中,然后用木柴煅烧,大火使水沸腾后改用小火使水分慢慢蒸发。待锅中起泡,水分逐渐蒸发完,盐就沉淀而出,最后用粗瓷碗舀到木圈中定型、储存。经过六个小时的熬制,50斤水才能熬出14斤半的食用盐。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同仁嘛呢调!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