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讲清了大明,也让高育良奉为瑰宝,成为了官场狐狸前几年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誓要胜天半子的怒吼,以及官场老狐狸的逢源、攀爬之路。只是,在我们唏嘘各个人物不同命运的同时,一定不会忽略掉省委政法委书记的高育良视为“宝物”的书籍:《万历十五年》,可想而知,《万历十五年》能够成为官场老狐狸高育良爱不释手的宝书,必然蕴藏着非一般的智慧与哲理。
文章插图
《万历十五年》的名声很大,作者是著名的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该书中黄仁宇先生将历史比作了一块豆腐,然后一刀将这块豆腐切出了一个面,而这个面就是万历十五年。通过分析万历十五年这个面,黄仁宇先生讲清了大明,讲清了它为何会走入极端,人性又为什么险恶,也讲清了一个个鲜明人物背后的不甘与妥协。我们都知道,网上关于明朝的灭亡有两个主要的学说,分别为“亡于嘉靖说”和“亡于万历说”。而《万历十五年》就是“亡于万历说”的忠实拥趸者,其用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段的一系列变化讲述了明朝为什么走向灭亡。
文章插图
万历时期,在万历“半默许”的支持下,帝师张居正发起了万历新政,在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巨大冲突之下,仍使得大明朝的国力有了显著提升。只是,当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去世之后,改革便被搁置了,万历不再由人管束,暴躁的性格开始暴露出来。出于对张居正的“恨”,万历下令剥夺已经逝去的张居正的爵位、荣誉,并将张居正的家人杀的杀,充军的充军。此后,万历便开始了长达28年不上朝的辉煌战绩,傲视群“皇”。这时的万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都崩溃了!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这一年里,明朝的楷模,清官海瑞也去世了,腐朽不堪的大明朝的灯塔就此熄灭,朝廷彻底陷入黑暗之中。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去世了,一直不敢妄动的后金的心劲再次活络,蠢蠢欲动。可以这么说,万历十五年就是明朝走向下坡路的转折点,内忧外患达到了最初的顶峰。总之,在历史上本应是为平平淡淡的一年的万历十五年,波澜不惊的表面背后早已波涛汹涌。而高育良正是从《万历十五年》的人物中,悟出了官场的道理,一步一步爬向了权力的巅峰。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也有人说,历史就是一个个历史片段,对我们这种为生计奔波的平民百姓并无大用。其实不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抛却历史因素叠加塑造的身份,他们也只是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人罢了。他们同样摆脱不了七情六欲,吃喝拉撒,他们与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的人际关系、处事原则、说话艺术,而这恰恰是他们名垂青史的原因。
文章插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过去汲取经验,并在未来展望光明。新时代的我们,要想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与奋斗,但前提是更要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与身边的芸芸人生。要说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什么东西最重要?那绝对是知识与经验。在这个一杯奶茶就要20元大关的时代,何不妨静下心来,用不到一杯奶茶的钱,来换取这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在先辈们的人生经验的帮助下,走好自己未来的路呢。
- 万历二十三年发生了什么?为何百战不败的戚家军,却遭到残酷剿杀
- 明代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下令,将尼姑按猪肉价卖给老光棍
- 当年郭沫若挖掘的万历皇帝陵墓,用惨痛的经历给我们上了深刻一课
- 《万历会计录》:明代最为重要的经济著作
- 明朝|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
- 明十三陵为何只有万历的陵墓被打开,剩余的为何不继续发掘?
- 万历十五年到底讲了什么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 《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为何称万历皇帝为“活着的祖宗”?
- 明万历刊本《武侯八门神书》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