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贾谊与晁错:文景之治下的两大悲情人物!

_原标题:贾谊与晁错:文景之治下的两大悲情人物!
贾谊与晁错 , 成名于流芳百世的“文景之治”时期 。但这二位优秀政治家的遭遇 , 却与那个生机勃勃的时代格格不入:贾谊郁郁而终、英年早逝;晁错一心为国 , 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 身着官服被当街斩杀 。两人的悲剧 , 是封建社会严酷政治生态的生动体现 , 但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在盛世光环的之下 , 让后世往往对此选择性忽视 。
君王皇帝|贾谊与晁错:文景之治下的两大悲情人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贾谊:天才少年 , 西汉的顶级战略家 , 却生不逢时
贾谊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 是在汉文帝登基的公元前179年 。这一年 , 经朝廷考核 , 河南郡守吴公的政绩全国第一 , 为了加以表彰 , 汉文帝把其召入朝廷 , 任命为廷尉 。为国分忧的吴公 , 向汉文帝举荐了洛阳少年贾谊 , 这位时年二十的青年人很快以自己的才华获得了皇帝的青睐(《资治通鉴·汉纪五》):吴公荐洛阳人贾谊 , 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 。帝爱其辞博 , 一岁中 , 超迁至太中大夫 。
三年后 , 出于对贾谊才华的欣赏 , 汉文帝计划授予其公卿职位 , 但却遭到了执政大臣们的反对(《资治通鉴·汉纪六》):大臣多短之曰:“洛阳之人 , 年少初学 , 专欲擅权 , 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 不用其议 。可能会让很多朋友觉得奇怪:汉文帝贵为天子 , 为何这么轻易被大臣左右?大臣们为何排斥贾谊?
君王皇帝|贾谊与晁错:文景之治下的两大悲情人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一个问题 , 汉文帝登上帝位 , 有赖于这些大臣 。公元前180年 , 朝廷勋贵们除掉吕氏后 , 挑选了时为代王的刘恒进京登基 , 这就是汉文帝 。此时的他羽翼未丰满 , 还需要这些“老人”们的支持 , 不可能为了一个后起之秀而显得自己“忘恩负义” 。
第二个问题 , 这些老家伙们也明白贾谊确实有才 , 他们之所以反对 , 完全是因为不希望汉文帝培养自己的亲信罢了 , 他们自己才是“专欲擅权”的人 。
就这样 , 贾谊失去了步入权力核心的机会 , 被改任为长沙王太傅 , 也就是王爷的老师 。公元前174年 , 又改任梁王太傅 。同年 , 他写出了有名的《治安策》 , 指出了当时西汉朝廷的几大隐患:“今之事势 , 可为痛哭者一 , 可为流涕者二 , 可为长太息者六” ,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
君王皇帝|贾谊与晁错:文景之治下的两大悲情人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中 , 他认为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诸侯王强大难治 , 已经影响了国家的稳定与政权的安危 。同时 , 他并不是最会嘴炮的“键盘侠” , 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也就是把原本划给某个诸侯王的大块土地 , 分散给无数个小诸侯 。
他的这一思想 , 成了后来汉武帝“推恩令”的理论依据 , 正是按照此思路 , 西汉王朝消灭了封国制、完完全全变成了郡县制 , 大一统政权得以稳固;不仅如此 , 后世许多王朝也遵照了这一理念 , 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按照此原则分封诸侯王 。
贾谊提出的治国战略远不止此 , 但在他短暂的余生中 , 一直围绕着解决诸侯割据这一当务之急为汉文帝出谋划策 。但谨慎的后者只是将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后 , 就再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公元前169年 , 梁王去世 , 太傅贾谊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 , 时年33岁 。
晁错 , 一心为国却被当作棋子的削藩功臣
在汉文帝时期 , 晁错担任太子家令 。他能言善辩 , 被太子视为智囊 。与贾谊一样 , 他对危害政权稳定的藩王割据深恶痛绝;而且他开出的药方更为极端:直接把诸侯王的大部分土地收归中央 。当然 , 对这种激进的意见 , 汉文帝更不会搭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