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教坊|中国古代 元明清乐官制度!

大家好,欢迎回来,今天我来继续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元明清乐官制度 。
 代教坊|中国古代 元明清乐官制度!
文章插图
《元史·百官志》云:教坊司,秩从五品,掌承应乐人及管领兴和等署五百户。中统二年始置。至元十二年,升正五品。十七年,改提点教坊司,隶宣徽院,秩正四品。二十五年,隶礼部。大德八年,升正三品。延祐七年,复正四品。教坊司散官十五:云和大夫,仙韶大夫(原注:以上从三品),长宁大夫,德和大夫(以上正四品)……和声郎,和节郎(以上从八品)。
 代教坊|中国古代 元明清乐官制度!
文章插图
其制与金人颇为相似,而职位的级别又更高。陶慕宁说“教坊之制,历宋元两朝无大变动”,若单就品秩而言,此说已不妥,因为宋代的太常卿仅为正四品,而元代教坊司已官至三品了。更何况元代教坊隶礼部,而宋代教坊则隶太常。元教坊下也辖有两署一库,兴和署“秩从六品”,祥和署“秩从六品”,广乐库“秩从九品”。其中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妇一百五十人”。杂扮、队戏、杂把戏等均与戏剧关系密切,(草木子)也说:“散乐则立教坊司,掌天下妓乐。有驾前承应杂戏、飞竿、走索、踢弄、藏抓等伎。”元代杂剧作家赵敬夫为“教坊官”、张国宾为“教坊勾管”、红字李二及花李郎均为教坊刘耍和婿,这都是教坊与元代戏剧有关的重要例证。
 代教坊|中国古代 元明清乐官制度!
文章插图
邓绍基《元杂剧<薛仁贵衣锦还乡>校读记》一文曾引元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诗注,指出“兴和署乃教坊司属,掌天下优人”的情况,其说甚是。盖天下在籍乐人统归中央太常、教坊所辖,隋唐时已有此制,宋时亦然,所谓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是也。元人沿用前朝制度,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元仪凤司下辖的云和署掌部籍更番等事,也可作为教坊掌天下优人之说的佐证。至明代教坊仍掌天下乐户,当系承元之制,详后。
 代教坊|中国古代 元明清乐官制度!
文章插图
总之,元礼部所掌的乐舞机构,无论数量、规模、乐官地位均远远超过太常所辖。太常至有元一代便失去了礼乐中心的地位,乐官制度史的中心从此也要让位给礼部。另须特别指出的是,元代乐舞机构之官,全部是正员官,这在前代,也属罕见。而演元杂剧的优伶、乐户,都在乐官制度的统辖之下,也无可怀疑。明代乐舞机构与元代相似,也是分由礼部、太常管辖。《明史·职官三》云:太常寺:卿一人(原注:从三品),少卿二人,寺丞二人,其属,典薄厅,典薄二人,博士二人,协律郎二人(原注:正八品,嘉靖中增至五人),赞礼郎九人 (正九品),司乐二十人(原注:从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后革五人)。
 代教坊|中国古代 元明清乐官制度!
文章插图
太常寺管协律、司乐,礼部所辖则为教坊司,《明史·职官三》云:教坊司,奉妻一人(原注: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并从九品),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隶礼部。(原注:嘉靖中,又设显陵供祀教坊司,设左、右司乐各一人)另据《乐志一》云: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乐官。(中略)又里教坊司,掌妄会大乐。设大使、副使、和声郎,左、右韶乐,左、右司乐,皆以乐工为之。后改和声郎为奉銮。这是明初的事。教坊虽属正员官,品秩却很低,至高不过九品,反而不如太常乐官。这与元代实在是鲜明的对比,但(万历野获编》却说:
 代教坊|中国古代 元明清乐官制度!
文章插图
教坊官,在前元最茸显,秩至三品,阶是云韶大夫,以至和声郎。盖亦与士人绝不相体。我朝教坊之长,曰奉赛,虽止正九品,然而御前供役,亦得用埃头公服。望之俨然朝士也。可见元乐官职高而位卑明乐官职卑而望薄,这大略就是元、明两代教坊的区别所在。明教坊对于保存杂剧、院本很有贡献,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高氏一变而为南曲,承平日久,作者迭兴,古昔所谓杂剧院本几于尽废,仅教坊中存什二三耳,诸野史稗官记载率不能详”,可以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