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信息技术主导新世界:技术并非总是出现在科学发展之后( 四 )


卫星通信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向全球发送信息 , 而且价格低廉;它也使得人类能从更开阔的角度观察我们的星球 , 这极大地提高了天气预报的能力 , 亦能帮助我们认识气候变化 , 观察生态系统和人群变化 , 进行水资源分析 , 以及通过GPS实现实时定位和轨迹追踪 。 讽刺的是 , 探索太空科学的最大收益 , 竟然是让我们可以实时了解地球上发生的事情 。 例如对地球上的电视节目来说 , 太空中的卫星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中转站 。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轨迹也很相似 。 计算机最早被用来代替从事计算工作的工人(通常是女性) 。 然而现在 , 计算机已经演变成集存储、获取和创造数据于一体的工具 。 伴随着计算机而来的技术隐形进步 , 为后世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且远超过许多计算机设计先驱的想象 。 IBM总裁托马斯·J.沃森(ThomasJ.Watson)在1943年曾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想 , 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足够了 。 ”
机械以及电动机械计算装置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应用 。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美国国防部官员期待利用电子产品 , 即当时的电子管或真空管 , 让计算更为迅速 。 而他们的成果之一便是旋风计算机(Whirlwind) , 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基于实时管构建的计算机 , 被用作美国海军的飞行模拟器 。 冷战期间 , 美国空军还将旋风计算机引入了防空系统 。 半自动地面环境系统(TheSemi-AutomaticGroundEnvironmentsystem , 简称SAGE)是由计算机、雷达、有线及无线通信系统和有人或无人驾驶拦截器组成的洲际网络 , 这些网络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运行 。 SAGE是促使IBM公司放弃在大型计算机中使用穿孔制表机的关键推动力 。 同时 , 这也显示了超大规模、自动化、网络化的管理系统是有可能存在的 。
早期的大型计算机体积巨大 , 需要占据大半个房间 。 此外 , 其运行成本高昂且发热严重 , 因此还需要配备冷却系统 。 鉴于此 , 只有政府或者资金雄厚的企业才能负担起运营费用 。 20世纪80年代 , 私人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局面 。 之后 , 计算机迅速演变成任何个人和企业都能购买的工具 , 其功能也从单纯的计算转变为信息处理 。
因特网(Internet)的商业化为计算机开拓了新的使用潜能 。 当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 , 简称DARPA)着手开发安全、容错的数字通信网络时 , 已经有SAGE作为模型 。 然而 , SAGE的建立基础是由机械开关转接的电话系统 , 这一点也是军方要极力避免的——单一集中的转接中心面对攻击时会极度脆弱 。 一个安全有效的通信系统 , 需要有多个中心或节点互相连接成为网络 。
20世纪60年代 , 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 , 经过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 , 高等研究计划局网络(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 , ARPANET)诞生了 。 到20世纪80年代 , 该网络催生了因特网的诞生 。 因特网 , 以及其提供的万维网(WorldWideWeb)应用 , 让大量的信息唾手可得 。
信息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 并催生了全新的产业 , 例如社交媒体、可下载娱乐内容、虚拟会议、在线购物、交友以及共享乘车等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与电力发展历史相反:私营企业实现了发电 , 而政府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相反 , 政府一手缔造了因特网 , 而私营企业使之进入千家万户 。 这也提醒我们 , 随意概括技术发展极易出错 。 此外 , 大约27%的美国人还无法享受到高速的网络服务 。
四技术需迎合需求
为何电力、电子通信以及计算机如此成功 , 而核能和太空旅行的表现却让人失望?显然 , 后者充满了大量不切实际的幻想 。 各类科幻小说存在着大量对太空旅行的描述 , 并伴随着不科学的超级英雄梦 。 尽管发射火箭或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已经相对容易 , 但将人类送入太空 , 依旧存在很大的风险且耗资巨大 。 而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 , 这种局面不会有太大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