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信息技术主导新世界:技术并非总是出现在科学发展之后( 三 )


三技术影响世界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战争又一次席卷世界时 , 以科学为基础创造的技术 , 在此次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相比于原子弹的出现 , 历史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 , 运筹学研究、密码破译、雷达、声呐以及近炸引信 , 在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 然而 , 原子弹还是受到了最大的关注 。
美国领导人甚至宣布20世纪下半叶将变为原子能的时代 , 核动力飞机、火车、轮船 , 甚至核动力汽车 , 都会相继出现 。 1958年 , 福特汽车公司(FordMotorCompany)还设计了一款核动力汽车概念模型——核子号(Nucleon) 。 这辆汽车利用微型反应堆加热蒸汽产生驱动力 。
当然 , 该模型从未变成现实 , 现在我们可以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亨利·福特博物馆看到这款汽车的模型 。 根据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Eisenhower)总统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计划”(AtomsforPeaceplan) , 美国将发展民用核能 , 以供本国人民使用 , 并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 。 美国家庭将实现免费核能供电 , 因为核能实在是价格低廉 。
然而 , 这番承诺从未兑现 。 美国海军组建了核动力潜艇部队 , 并将一艘航空母舰改由核动力驱动 , 然而其他舰队并没有改用核燃料驱动 。 与此同时 , 美国政府设计了一台核动力货船作为演示 。 但事实证明 , 任何民用的小型反应堆 , 都太过昂贵或风险太大 。
在美国政府的鼓励支持下 , 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电力公司 , 开始大力发展核电 。 到1979年 , 美国约有72座核电反应堆投入使用 , 大部分分布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 。 然而 , 由于基础建设成本无法降低 , 公众反对建造核电站的声音日益强烈 。
即便没有发生著名的三哩岛(ThreeMileIsland)核电站泄漏事故 , 人们对于建设新核电站的热情也日渐降低 。 三哩岛事故发生的5年后 , 有超过50座核电站的建设计划被取消 , 其余的则被要求进行花费不菲的改造工作 。 苏联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 , 人们对核能的担忧进一步加深了 。 如今在美国 , 约有20%的电力靠核电产生 , 这与上世纪50年代核能狂热分子所预测的比例相去甚远 。
一些人宣称 , 20世纪是“原子能的世纪”;而有些人则认为 , 20世纪是“太空的世纪” 。 20世纪中叶的美国儿童 , 是看着星际旅行的科幻节目、读着外星超人漫画、听着太空旅行奇遇的黑胶唱片成长的 。 他们崇拜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人艾伦·谢泼德(AlanShepard) , 以及美国首位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约翰·格伦(JohnGlenn) 。 甚至 , 有些人的父母在泛美世界航空公司(PanAmericanWorldAirways)预定了登月航班 。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在他1968年的一部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展示了太空飞行 。 很明显 , 当时的人们相信 , 在2001年 , 外太空飞行将会成为常态 。
自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以来 , 人类就掌握了太空旅行所需的基本物理学知识 。 之后不乏许多有远见的人 , 他们都看到了运动学定律蕴含的无限潜力 。 20世纪 , 火箭的发明让大家对这份潜力的期望变为了现实 。
尽管罗伯特·戈达德(RobertGoddard)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 , 但事实上 , 德裔科学家韦恩·冯·布劳恩(WernhervonBraun)领导的德国团队 , 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枚可用火箭:V-2导弹 。 与此同时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 , 在美国陆军火箭研发项目的资助下 ,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PropulsionLaboratory)首次展示了自主设计的大型弹道导弹 。 美国政府的回纹针行动(OperationPaperclip) , 成功地将布劳恩及其团队带到美国 , 从而加速了研发活动 。 这些工作 , 最终促成了美国航空航天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NASA'sMarshallSpaceFlightCenter)的成立 。
在美国民族主义和来自联邦政府资金的推动下 , 这项花费巨大的科学技术工程 , 让美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并成功返回 。 然而登月成功并没有让太空任务成为常态 , 太空度假更是遥遥无期 。 尽管人们一直热情高涨 , 也有大量私人投资 , 但太空旅行的设想仍然几乎无法实现 。 不过 , 可以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同样也能用于发射卫星 , 这让人类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