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李白流传最广的一首词,开篇就是名句,结尾更经典,诗仙果然全才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形式。楚有离骚,汉代有赋,六朝盛行骈文,然后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又有小说。但是,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是逐渐过渡而来的。比如词,他就是从五代、唐逐渐发展,到了宋代达到了顶峰时期。今天,我们赏析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词。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远处平林烟雾笼罩,一片迷蒙。秋山一派苍碧,触目伤心。夜色弥漫高楼,楼上是独自伤心之人。站在台阶上,徒然呆望。那晚归的鸟儿都在急急飞回,而归家的路却是那么遥远,那么渺茫。
首先是远景,是望中所见。见到的是平林与秋山。
“平”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强调登高所见才“平”,登高远看平林是暮烟笼罩,一片迷蒙。“如织”极言烟雾的密度大,同时也衬托远望之人的心情就像这浓雾一样渺渺茫茫,挥之不去。
秋山呢?也因为远望人的心情而带有了主观色彩。“碧”,本是秋山的颜色,更可以理解为山因为伤心而寒冷和碧透。这不是郁郁葱葱的青翠,而是凄凄冷冷的苍碧。“寒”点名了季节。
接下来由远及近,展开了一个特写镜头——高楼和人,由景物转向人物,上面的伤心有了呼应,点出了地点和时间。暮色降临,楼上人愁。刚才还能望到远处的平林和寒山,现在已是夜幕来临,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可见“望”的时间之长。
上片写景,景中有情,由远到近,次序分明。一个“愁”字承上启下。
有了上篇的景物做铺垫,主人公伫立于暮色沉沉中,伫立于冰凉的石阶上,心情是茫然的,“空”给了解释。但此时主人公又看到了急忙找归宿的归鸟,这让刚才还茫茫的心一下子变得明朗、清晰了——鸟儿都知道归家,我(你)何时能归家呢?人鸟对比,强烈反差,更衬托此时的孤独寂寞心情。
自然逼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像是自问自答,也像是在心里叹息。到底有多少长亭、短亭?不知道。但却是路途遥远,更是归期无望。杜牧有“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杜牧“知道”有多少亭子,但知道和不知道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路漫漫,思绵绵,归无计,归无期。只能是空伤心,又给上面的“空”做了补充。
上片通过视觉写景,下片通过心理抒情,客观的景物中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景交汇,客观与主观融合。摄取了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和短亭,表现了主人公复杂而又惆怅的情怀。笔法娴熟,简约质朴,所以被后世评价为“百代词曲之祖”。
平林|李白流传最广的一首词,开篇就是名句,结尾更经典,诗仙果然全才】历来评论此词时,有说是女子思夫的,即思妇诗,也有说是男子怀乡的;有说是眺望怀远的,也有说是羁旅客栈的。我倒觉得,这首词没有哪里能证明出主人公的性别,更没法端倪到是在家里还是在客栈,那我们就不要再花费心思解释这些了。无论男人女人,无论家里羁旅,思乡怀亲之情都是一样的。况且,仔细玩味全词,它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联系上片,还像是第三者在描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