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戏剧展演、戏剧论坛、戏剧孵化、戏剧旅游……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让戏剧走进更多人的日常,也助推文旅融合,带动凉山进一步发展。戏剧,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城市,当地人的生活因此更加多彩。如今,越来越多人与大凉山因戏结缘,走进这座城。
当大凉山遇到戏剧,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这个冬日,国际戏剧界的目光聚焦在了中国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作为今年少有的线下举办的戏剧节,第二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以“回归和凝望”为主题,在35个场地,举办50多部戏剧展演、400多场活动、多场戏剧论坛。立足戏剧展演、戏剧论坛、戏剧孵化、戏剧教育、戏剧旅游等内容,秉承“戏剧即生活”的理念,戏剧节推动着凉山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戏剧演在凉山,人们游在凉山,“戏”在凉山不断上演。
城市因“戏”不同
沙滩、空地、城墙,都成了“戏台”
西昌市邛海边的室外戏台上,一位青年演员身着戏服,演绎着古典文学里的传奇故事。演员一人分饰小生、武生、花衫、丑角4个行当,这出融合了戏曲、音乐剧、荒诞剧等新型戏剧元素,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喝彩声不时响起。
前不久,第二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落幕。24天的时间里,300多场演出相继上演。沙滩、空地、城墙、空置的楼房等都成了“戏台”。在一个由小山谷改造成的圆形剧场里,山峦和天空成为天然布景;在图腾柱广场,四川现代舞蹈团带来的路演剧目《呐喊》引来大量观众驻足;在建昌古城墙下,戏剧嘉宾们共话戏剧与社区的关系……
除了戏剧展演和戏剧论坛,戏剧教育、戏剧孵化是大凉山戏剧节的另一特色。今年的戏剧教育板块开设两次戏剧课堂,开展近50场剧坊,举办戏剧公益活动等。“在戏剧孵化上,戏剧节扶持青年创作者、助力戏剧持续发展。”戏剧节发起人、艺委会总监李亭介绍,默剧《苏尼惹的另三个梦》、舞台剧《羿》、环境戏剧《春暖花开》等孵化剧目在戏剧节陆续上演。
曾在凉山生活20年的李亭是一名编剧,本届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听见索玛》便由她创作。从四川人艺退休后,李亭把目光聚焦凉山,把主要精力放在戏剧节,“这里有无尽的创作源泉,更有一群热爱戏剧的人。”
创作者、欣赏者、爱好者开始在凉山聚集,城市的街头巷尾都有人在谈论戏剧。“戏剧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戏剧节发起人之一濮存昕希望通过戏剧节,让“戏剧创作社会化,戏剧欣赏大众化。”
文旅因“戏”融合
看戏、旅游、会友,满足游客需求
今年,在全球众多戏剧节因为疫情纷纷宣布停办之际,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为热爱戏剧的人们带来一段戏剧的暖冬之旅。
2019年,濮存昕、廖昌永、李亭等24位艺术家和文化学者发起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吸引了9个国家35个剧团的40多部作品参与。濮存昕曾多次到过凉山,在他看来,凉山举办戏剧节有天然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也将为这里带来无限发展空间。
举办戏剧节,投入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当地多年建设积累下来的硬件设施,便具备较为完善的举办条件。建于2006年的金鹰大剧院拥有800多个座位,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凉山歌舞团也拥有齐全的设备和技术团队,戏剧节充分利用原本闲置的资源,还将许多现成空间用做临时剧院。
凉山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负责策划和执行戏剧节的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认为,可以以戏剧节为突破,促进文旅融合,拉动全产业链发展。
戏剧节期间,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等地的市场,凉山推出了戏剧包机、戏剧专列、戏剧自驾、戏剧大巴等形式的客源引流产品。此外,当地还推出邛海湿地阳光之旅、温暖群山之旅、香巴拉寻梦之旅等7条“戏游大凉山”主题旅游线路。
上海人潘妤从踏上凉山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喜欢上了这里。在这里看戏、会友、写作、旅游,带给她和大城市完全不同的感受,“明年还要再来这里。”
- 中央戏剧学院美女王秋紫
- 郑州戏剧界的“孟夫子”,为何说“越被质疑越心平气和”?
- 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创造主流丨专访沉浸式戏剧《迴家》监制陈皆理
- 大麦戏剧年终企划Vol.3寻找现实中的奇迹
- 古代谶言的神秘之处, 或多或少有些顺势而为的味道
- 古墓挖出的“美酒”味道如何研究人员喝了一口后,说了这句话
- 她是戏剧大师曹禺之女,她的话剧佳作即将来青!
- 怀揣理想 前行不息 戴尔携手《大江大河2》回味改革开放“老”味道
- 闽剧清音余妙绕梁,霞浦戏剧进校园活动走进机关幼儿园和民族小学
- 《我的理想生活》收官老舍戏剧节,主创年龄平均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