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涨海推舟千帆竞渡——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大展”走进莫高窟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带领诸多游客踏上时空交汇中的丝路之旅。
12月10日,由敦煌研究院和海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以下简称“艺术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拉开一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跨越时空的对话。
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莫高窟正是古代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本次展览通过八个篇章,100余件展品和莫高窟第320窟的复制洞窟,全方位呈现了敦煌石窟的千年营建历史、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汇的艺术结晶和敦煌文化的恢弘。
丝路漫漫,驼铃悠悠,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艺术,感受它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莫高窟257窟九色鹿本生壁画。 (敦煌研究院供图)
丝路漫行
千年万象
一进入展馆,迎面而来的龛形装置和头顶布满纹样的帷幔,让人们瞬间踏入了千里之外的敦煌,耳边仿佛也响起来自遥远丝路上的驼铃声。
由欧亚大陆的地理、天候、区域政权、沿线民众生活方式等等因素促生出的贸易和交流之路,从长安出发,经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通往西域,直趋中亚、印度、西亚,以致欧洲大陆的陆路交通道路,19世纪时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并一直沿用至今。这条道路,不仅是中西交通的主要干线、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同时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汇通的桥梁。
敦煌,见证了千年间这条漫长道路的沧桑岁月和悠久历史,而坐落于此的莫高窟,也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世界多元文明荟萃的历史画卷。
文章插图
市民在观展。采访人员 宋国强 摄
公元366年,一位叫乐僔的禅僧云游至敦煌鸣沙山,忽然看见对面三危山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他以为得到了佛的昭示,于是募人在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莫高窟的开凿营造就此开始了,灿烂的石窟艺术就此诞生。
经历10个朝代,千年之久,敦煌莫高窟至今仍保存着735个洞窟,4.5万多平方米壁画,2000余身彩塑和5座唐宋木构窟檐建筑。
这些建筑、雕塑和壁画,是如何营造的呢?在此次艺术展中,洞窟微缩模型和绘制过程模型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洞窟开凿和壁画绘制的过程。劈岩凿窟的良工和绘制塑画的巧匠,成为莫高窟的创作者。无论是来自深海的珊瑚,还是来自群山的晶石,亦或溪流中的砂金,这些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色彩,随着驼铃声抵达敦煌,在能工巧匠的手上着色于壁画和彩塑。展厅墙壁上的各色矿物颜料和种类繁多的绘画工具,仿佛诉说莫高窟随着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营造历史。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在传统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的营养,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的立体艺术,生动地展现了中古时期中国千余年间的社会生活画卷,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敦煌研究院讲解员史玉燕说。
文章插图
展出的胡人牵驼砖(唐代)。 采访人员 宋国强 摄
庄严佛宫
壁上丹青
公元一世纪,印度的佛教沿着丝绸之路经由敦煌传入了中国内地,作为中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区之一,石窟佛教艺术在敦煌这片土壤上孕育并逐渐发展兴盛起来。在艺术展中,观众便可通过丰富的壁画和复制洞窟感受佛教艺术的魅力。
两旁有菩萨立像守护的,是莫高窟第320窟的复制洞窟,这是本次艺术展的一大亮点。置身在方形覆斗顶形制的洞窟中,给人身临其境般的观展享受——头顶的主室窟顶藻井画云头牡丹井心,四周以方胜纹、团花等作边饰,结构严密,赋色精细,四披画千佛;正前方的壁龛内塑像有浮塑背光、一弟子、二菩萨,丰肌秀骨,形体健美,斜披天衣,罗裙贴体,塑工精细;再看龛顶的弥勒说法图,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依次而立,天王身着锁子甲、髀禈,这为说法图中仅见;龛外两侧绘制的观音,虽因变色与轮廓线脱落而露出底色形成的白线,但仍未失原来线描爽利之本色;南壁中间绘制的释迦牟尼树下说法图,前有一舞伎挥巾起舞,两旁有伎乐伴奏,气氛欢快热烈;北壁通壁绘制观无量寿经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绘了西方净土世界的美妙景象……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陈锋」|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翰墨争晖 丹青焕彩 兰州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开展
- 云烟浩莽绘丹青 笔墨立空写奇观 ——记著名书画家王诗皓
- 千年神韵丝路故事第1集:秦筑长城
- 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谱
- 从“黑石号”沉船到江心镜……新加坡作家张露新书《丝路江心镜》,带你“探秘”海上丝绸之路
- 陈丹青:虽然没有读过莫言的书,但我知道他获诺贝尔奖与作品无关
- 古代言情文丹青千卷描眉眼,比翼翩翩何日飞!
- 陈丹青:民国是美好的,是一个童话般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