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破坏“禅让制”的人并不是夏启
原创侃天下
我们在读初中一年级时,历史书上便明确的告诉我们,是禹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的世袭制。
那么历史真相又如何呢?
《战国策》有一句话:“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头细说。
先秦时期,炎黄大战之后,华夏族开始形成,分散的各部落开始相互融合。
部落的首领以禅让的方式传承,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伟大的尧、舜、禹。
文章插图
什么是“禅让”呢?相信都懂,那就是由上一位帝王推举一个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不是像后来的帝王那们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
古籍记载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文章插图
按照禅让制的规定,禹要先指定继承人,于是他指定自己治水时的助手皋陶,可是皋陶没过几年便先于禹死去了,禹又指定了伯益为继承人。
可是,当禹死后,诸侯们却把禹的儿子启推上了帝位,把本该继承帝位的伯益凉到了边。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呀,这一切都是禹的阴谋。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他推举的两个继承人,第一个是皋陶,皋陶确实有德行也有才华,在民间也有威望,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但皋陶也有一个硬伤,那就是年龄,因为他比禹还大。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皋陶肯定会比禹先死,禹明知皋陶无法继承帝位,却还要推举他为继承人,明显就没有诚意。
再来看第二个人选伯益,从年龄上来看,伯益确实比禹年轻,正常来说,一定会比禹后死,可是也因为伯益年轻,他的威信自然也不高。
本来威信是可以慢慢树立的,可是禹就是不给他机会,反而是利用各种场合树立自己和儿子启的威信。
到了后来,诸侯们眼中再没有伯益的存在,朝觐的时候也不是去伯益那里,而是去见启。
文章插图
最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顺理成章的就取代了伯益坐上了帝位,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
我们再来看看《战国策》里那句话的意思,“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禹名义上是按照禅让制的规制来执行的,先指定皋陶,皋陶死后又指定伯益,堵住了天下人的嘴,让人无话可说,而实际上却暗中为儿子启铺路,最终让启继承了他的帝位。
【 真相|历史真相:破坏“禅让制”的人并不是夏启】所以说,真正破坏“禅让制”的人不是夏启,而是禹。
- 武松的师父居然是一只兔子,知道真相的我哭了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商朝因何而亡?专家打开3000多年前的古墓,找到了真相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