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郭沫若为什么喜欢挖皇陵?这才是原因

郭沫若出生在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他的笔名有很多,沫若只是他的笔名之一。郭沫若是诗人又是历史学家,在文化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但是对于他,褒贬不一。他后期对于历史挖掘方面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然而他有些公私不分,挖掘过程损失惨重,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朝定陵的挖掘的时候,郭沫若的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于公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的历史,把万历皇帝的陵墓作为了挖掘的对象,于私也许是为了见证皇陵的浩大以及众多琳琅满目奇珍异宝,而这些奇珍异宝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致命的诱惑。
在1955年定陵挖掘的时期,受到了不少人的坚决的反对,因为,那时候国家根本就不具备保护文化的能力和条件,贸然的挖掘,虽然可以揭开历史的真相,但失去的绝对会比得到的多,最终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挖掘过程中,造成大量文物损坏,这次挖掘被称为“无法挽回的错误”。
定陵被挖开后,大量文物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间灰飞烟灭,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而挖掘定陵的主要负责人郭沫若却没有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因为,郭沫若一直想要挖的其实是永乐皇帝的长陵,可惜的是陵墓过于复杂,郭沫若团队无法挖掘开,所以才去挖掘定陵。
1965年,郭沫若再次申请挖掘长陵,估计他依旧是打着了解历史的旗号,毕竟明成祖在明朝历史上可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皇陵肯定是具有着别样的意义,不过有了定陵的惨痛教训之后,总理果断拒绝。
除了明成祖的皇陵之外,郭沫若还有两座陵墓是特别的想要挖掘的,其中一座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乾陵,因为传说这个陵墓当中有着黄金500吨,还有人难以估量的陪葬品,更让郭沫若一动心的是《兰亭集序》一直被传说就在乾陵当中,这更加坚定了郭沫若的挖掘目标,当然不可否认郭沫若也有着了解更多的唐朝的历史的想法,于公于私这都成为了挖掘的对象。
另外一座陵墓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不仅是郭沫若,估计每一个历史学家都会为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陵墓动心。因为它充满了无数的未解之谜,并且有着天下第一陵的称呼。
当时陕西省计划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郭沫若以老朋友身份建议周总理开掘皇陵,然而总理的话却狠狠的打了他的脸——“十年之内不开帝王墓”。
陵墓|郭沫若为什么喜欢挖皇陵?这才是原因】郭沫若的计划被搁浅,而换来的却是中国皇陵保护,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