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风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新媒体艺术的完美融合,吸引力诸多国人的关注。
文章插图
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武亦姝,千首诗词信手拈来,古语词句张口便言,更是被誉为“国民才女”。后有“陌上公子世无双“的郑坤健,颜正少儿郎,才学惊四方,内外兼修的佳公子也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伴着伶俐的神色,稚气未脱的模样告诉我们他年岁尚浅,憨状可掬的神情却又与他对答如流时的从容截然不同,这位未满六岁的小选手在诸般惊才绝艳的哥哥姐姐们中,显得格外突兀。
文章插图
这位小选手名为王恒屹,虽年纪尚小,却已能识得千字,可诵百诗。他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惊艳四座的表现令其一战成名,自此成为了很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小的少年——王恒屹,凭借对诗词自小的积累,以及其过人的记忆力,在诗词会上表现突出,圈粉无数。他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年纪那么小便博学多才,小小的身体内所贮存的知识量更是让同龄人都望尘莫及。
文章插图
3岁之时便凭借极强的记忆力在舞台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字经》、《千字文》倒背如流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在撒贝宁主持的一场综艺中,主持人随意翻阅书籍提问,他便能迅速的进行作答。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幽默的话语,沉着淡定的答题态度以及丰富的古诗词底蕴,成了诗词爱好者们所关注的一大热门话题,更是被撒贝宁誉为“行走的中华小诗库”,后更是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记忆神童”。探其根源,王恒屹并非出生名门,家里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父母仅本科学历,常年在上海就职,因为工作限制,王恒屹自小便跟爷爷奶奶居于青岛,爷爷奶奶学历也不高,他们一家只是普通家庭。可王恒屹的才学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这般天赋又是从何而来?
文章插图
王恒屹自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和奶奶极为亲近,爷爷奶奶不是高知学者,自然也不会对恒屹进行什么早教,也不存在所谓的“天才培养”。如寻常小孩一般,家里准备了各种类型的识字卡片,供其认字用,意为培养兴趣。有一次爷爷无意间发现,恒屹仅用一周便认识了所有国旗的名字,就连国旗的样式也记得一般无二,感到极为震惊。奶奶虽学历不高,但喜爱诗词,自其退休之后,闲来无事便在家中研究诗词,也时常播放名家朗诵,陶醉起来也跟着吟诵两句。在日常的熏陶下,不同于其他小孩对玩具的迷恋,小恒屹对诗词倒是变得极有兴趣。奶奶见此状便试着带他学习背诵,却发现这孩子记忆力极佳,诗歌读个几遍便能记住。
文章插图
后来便试着教他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籍,经过不断地积累,小恒屹的知识储备也日益增加,这也便形成了,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看到的那个才华横溢的小少年。叶圣陶曾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不管是天资卓越的十几岁就上大学拿下博士学历的陶哲轩,还是《中国诗词大会》往届总冠军武亦姝,无一不是拥有清晰的目标、对前景的规划,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文章插图
时常有人认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可是成绩的高低并不是由时间长短决定的,效率才是关键。努力没错,但更要注重努力的方式,以及此等行为是否拥有成效,找到正确的方式然后将此养成习惯,此时便已经成功一半了。然而好的习惯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多少人生来便是天才,恒屹自然也不例外。兴趣是习惯的敲门石,比起被动学习,不如让孩子先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只有真正感兴趣了,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