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图说:考古现场 新民晚报驻京采访人员 潘子璇 摄 下同
在圆明园西北部的澹泊宁静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如今游客的眼中,澹泊宁静遗址山水轮廓尚在,遗址范围内只可见几块石头和柱础。殊不知两百多年前,这儿曾有一座1350平方米的宫殿和一片弥望的皇家稻田,山水秀丽,风光宜人。采访人员了解到,日前,由圆明园管理处联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展的澹泊宁静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发现“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址。
今天上午,采访人员在澹泊宁静遗址中看到,考古人员正在进行初期的挖掘和测量,部分遗址的地面、台阶、地钉已经显露出来,在考古现场的围栏外,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考古的全过程。
文章插图
【 考古|圆明园考古发现皇家稻田 雍正帝曾在这儿“下田”耕作……】 澹泊宁静曾经是什么样子?据圆明园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介绍,澹泊宁静在雍正五年(1727年)时已建成,取意于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史料记载,澹泊宁静的主建筑是座“田”字形大殿,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田字房”中共有33间房屋,用石块垒砌,每间边长约4.48米左右,廊深1.28米,檐柱高3.68米。在大殿的东边有翠扶楼,楼的南北是一大片稻田,河水周环。
采用“田”字作为大殿轮廓体现出古人的别出心裁。陈辉表示,“田”字象征农耕,古代中国奉行以农为本,清朝皇帝不但以“田”为房,还在圆明园的稻田里举行藉田之礼,察看农事农时,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采访人员翻阅资料看到,藉礼是古代中国天子或首领亲自耕田的典礼,曾经,雍正帝也时常在圆明园“下田”亲历耕作之趣。史料显示,雍正五年,乾隆曾写过一篇《田字房记》,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丁未四月十八日,皇父万几之暇,燕接亲藩游豫于此。是田地,西山远带,碧沼前流,每当盛夏,开窗则四面风至,不复知暑。其北则稻田数亩,嘉禾生香蔼闻于室。”到了乾隆时期,这里成了一处重要游憩寝宫,也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景点之一。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西北部游览或在文源阁读书累了,经常在此休息并进膳。
文章插图
图说: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 官方图
“在本次考古中,澹泊宁静四分之一的区域已经启动了考古发掘,在初期现场勘探中,我们发现建筑的基础数据与史料记载基本一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介绍,“这次圆明园首次采用植物考古的手段,对皇家稻田里京西稻的种植开展考古学研究。”
据了解,京西稻又称‘御稻’,当年由康熙皇帝亲自培育,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精心种植,并在玉泉山周边开辟御稻田,所产御稻米供宫廷食用。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高峰期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张中华表示,“目前,考古人员已经发现了稻田的田埂。后期我们会把皇家稻田的土壤送进实验室进行采样、筛土、水洗等实验室考古手段,了解土壤构成,来判断稻田内是否有相关植物遗存,进一步对京西稻的种植开展考古学研究。”
文章插图
图说:澹泊宁静地图 官方图
本次在圆明园发现的“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遗址,其文化内涵与三千多年前周原遗址中祭祀土地的“社”一脉相承,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圆明园管理处表示,此次考古将全程向公众开放考古工地,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与社会共享考古成果,进而向公众展示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1978年, 李渊外孙女墓被发掘, 专家发现一文物, 揭开她的奇怪癖好
- 朱厚烨墓出土一件金簪,却震撼了考古界,专家:金簪上的天上人间
- 这位将军的陵墓里发现怪酒器,不仅模样诡异,而且来路成谜
- 考古学?阿卡得文字
- 宋江既然甘心被刺配江州,为何要在浔阳楼题反诗?只因他发现……
- 油画中的美人都跑了出来,就藏在我们周围,你能发现她们吗
- 专家意外发现宋朝机关墓,打开墓门后,看到的东西让他们很吃惊
- 滨州一村民河畔取土发现石刻文物!现已捐赠至当地文物所
- 包拯是不是清官专家打开包拯墓,发现这一物品后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