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作家房伟
最近,作家房伟的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出版,故事围绕十五年前一桩轰动麓城的“钢琴王子杀妻案”,讲述了葛春风、韩苗苗、夏冰、薛畅、吕鹏等时代青年,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浮沉。故事中有情感纠葛也有时代更迭之际的国企改革、官场变幻与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则。小说以命案中的“凶手还乡”为引子,编织了一个个连环套式的谜团,再现了时代转型之中个体的命运。房伟为文学博士,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小说集《猎舌师》等,现就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血色莫扎特》出版以后也受到关注,是一代人的青春惨烈记忆与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出版方称其为中国版的“白夜行”。
学者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好作家?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能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12月9日,“隐秘角落里的无望与光亮——房伟《血色莫扎特》新书分享会”举办。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评论家汪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赵普光,以及作家、作者房伟,围绕《血色莫扎特》一书进行了对话。
文章插图
《血色莫扎特》
以做学问的方式写小说在王彬彬看来,学者进行文学创作并不新鲜。在1949年之前,大学老师从事文学研究的同时又从事文学创作是一个普遍现象,如钱锺书、朱自清、闻一多,他们既是大学教授,同时又是重要的新文学作家。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之间在一个人身上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房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王彬彬认为,《血色莫扎特》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对于特定时代下,山东一个小城里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记忆,有着非常独特的把握。王彬彬认为,这有赖于作者丰富的社会经历,房伟有着校园之外非常深切的人生体验,这些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一个作家的创作,支撑他的东西除了人生体验、社会经验,以及对社会的观察,还包括他的情怀,他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个作家的知识结构。”王彬彬说道。
在汪政看来,《血色莫扎特》也体现了房伟扎实的知识功底,“比如说爆炸,消防。消防这一块房伟绝对是专家,他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报告文学,所以对于消防的知识得心应手。《血色莫扎特》里面也涉及化学化工方面的知识,还有音乐室方面的趣事异闻,房伟做得很成功,他能够把知识巧妙地揉到作品当中去。”
文章插图
【 文学研究|《血色莫扎特》:时代转型之中个体的命运】嘉宾
始终保留着浪漫主义的梦境在汪政看来,《血色莫扎特》虽然是一部以青春记忆为特色的小说,但它能够把这几十年来中国重大的社会现实都写到作品当中去,这个是《血色莫扎特》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代青年的成长史,也是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他认为,小说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和故事,当所有的东西回归到本态,小说还是要刻画人物。
汪政认为,在《血色莫扎特》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渗透到人性的深处,不是善,也不是恶,是复杂。“另外,小说还必须要有戏剧性,即在日常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再概括、再想象、再加工,一定要极致化,这部小说到后来谁也没有想到是自闭症的儿子和冯校长的女儿精心设计的局,房伟把人物和故事写到这个程度,是写作的高手。”
赵普光将作家分为两类,一个是学养型,一个是素人型。他认为,素人型作家主要是靠体验,学养型作者则是靠知识积累。
赵普光认为,房伟特别的地方体现在他在执着的现实主义之上始终保留着浪漫主义的梦境。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也可以用另外的词语来表述,就是生命的韧度和强度,生命的热度。“比如说《血色莫扎特》里面的油腻、灰暗,无聊的、琐碎的生活,还有《猎舌师》当中的残酷的、特别阴冷的东西。其实文字确实是有温度的,无论你写的是什么样的色调,生命的热度都无法遮盖,会顽强地体现出来。看似大冷的往往是因为大热,看似大恨的往往是因为大爱。生命的强度、生命的韧度、生命的热度,植根于什么呢?植根于生命意识的自觉,这使他能够既有尖锐的东西,又有支撑这种尖锐东西的厚度。”赵普光说道。
- 罗素:对平庸的崇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恶之一
- 石刀、铜剑、钢铁兵器、火药,什么是冷兵器时代
- 这是一个既好又坏的时代,虽繁荣但积弱,士兵更是需要刺字
- 古人云“腰缠万贯”,在古代十万贯在当今时代会值多少钱
-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喷涌勃发
- 2020年“舞动春城”广场舞大赛圆满落幕 8组优秀节目展新时代风采
- 房山区燕山文化馆开展2021年时代主题文化展研讨会
- 探寻俗文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 历史上的尖底瓶
- “咚咚咚……咚咚咚”一曲大鼓书,敲出脱贫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