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谨以此文缅怀那个渐行渐远的江湖!-读《浣花洗剑录》之二

武侠的江湖以武为尊,所以各派武侠小说家对于主人公的武力加持可谓是智计百出,但如今回头来看,不外乎以下几类:
1.误食奇珍异果,凭添多少功力!
2.巧遇世外奇人,得传绝世武功!
渐行|谨以此文缅怀那个渐行渐远的江湖!-读《浣花洗剑录》之二】3.闯入前辈洞府,发现武功秘籍!
除此之外,还有些动物通灵的,要么肚子里藏点秘籍,要么亲自上阵又教武功又做饭的(抓蛇),这个也算一种。
这些内容所体现出的核心思想就是武功的高低取决于内力和招式(有借助神兵利器或者暗器之流,划与招式同论)这一点在金庸、梁羽生、温瑞安、司马翎等等名家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出。(当然金庸借独孤求败提出了无招胜有招的说法,但是并没有落到小说的具体论述中来)
 渐行|谨以此文缅怀那个渐行渐远的江湖!-读《浣花洗剑录》之二
文章插图
尽管这类描写多数想象奇绝,天马行空,让读者一饱眼福,大呼过瘾。但是随着武侠小说越来越盛行,这种情节便不免重复且没有了初见笔端的那种新奇,反而成为了一种桎梏,反制武侠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是古龙打开了这个僵局,他第一次尝试将武功的高低与自然和境界等元素连接起来,招式更加 的简单、缥缈,内力的作用被进一步简化,这为武侠开辟了一条由比武争雄到以武悟道的江湖路!
 渐行|谨以此文缅怀那个渐行渐远的江湖!-读《浣花洗剑录》之二
文章插图
在浣花洗剑录中提出的武道法自然,阐述了武功与武道的区别,这也是古龙在以武悟道的江湖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这也是整个武侠江湖,突破传统桎梏的一大步:
武功与武道分别之所在。武功以力取,武道以意会。力拙而意巧,力易而意难,是以天下通达武功之人虽多,上参武道之士却如凤毛麟角。
简而言之,要练一套武功,是何等容易,纵是十分年轻之人,若是以勤补拙,也可练成,但若要由自然动静中悟出万物变化之理,自万物变化之理中悟出别人剑路之破绽,这却是何等困难之事,若非具有绝大智慧之人,纵然勤练百年,也不可成,是以千百年来,能以意悟剑、上通武道之人,实是绝无仅有。”
浣花洗剑录
在此理论设定下,一切的自然万物便都不同了起来,比如流水中也许带着一套连绵不绝、无懈可击的武功,再如一只飞翔的孤雁的飞翔在纷乱中划出的弧线可能是一招掌法!
在此理论设定下,武功再不单纯是武力的象征,由武亦可以入道,武先有道,方才会有那些以身相殉的人。
 渐行|谨以此文缅怀那个渐行渐远的江湖!-读《浣花洗剑录》之二
文章插图
所以才会有书中那白衣人在称尊东瀛后,排除万险,只身西渡中原,只求一败;所以才会有明知不敌,也会毅然迎战,不羁生死的中原子弟:
突然仰天笑道:“咄!武人本应战死,生死有何足惧!”
大笑声中,三脚两步走到那白袍人面前,道:“阁下为了研究武学大道,不惜杀人;在下为了武学大道,不惜战死。殊途同归,你我本是同路人,今日你纵将我杀死,我也不怪你!”
浣花洗剑录
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古龙的笔下,殉身武道,是一个武者最好的归宿,人何以为人?就在于总有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忘却生死!
但殉身武道,却并不是忘却生死那么简单,除了勇气,还需要有资格:
白衣人望也不望他一眼,道:“你不配我动手。”
摘星手面色微变,忽道:“为何……”
白衣人冷冷道:“我战的是武人,而非小人。”
浣花洗剑录
伟大的人纵然总是在孤独中前行,但是一个人的孤独构成不了伟大的江湖,江湖的伟大是由小人物来构成的!
正如戴建业老师由一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得出,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只因那时的女人会催促着自己的丈夫到前线去抛头颅洒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