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时间是衡量一部大戏能否成为“经典”的标准,那么,韩再芬和她的黄梅戏《徽州女人》毫无疑问担得上这份荣誉。
1999年6月30日
《徽州女人》在合肥首演
2020年12月20日、21日
《徽州女人》又将回到首演地
“一个演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
大幕徐徐拉起,在喜庆热烈的唢呐声中,一顶荡悠悠的花轿跨过小桥,欢欣喜悦的新娘嫁入粉墙黛瓦的徽州小村,开启一段未知的人生……从叙事到舞美,从音乐到表演,《徽州女人》在保留黄梅韵味的同时,大胆地引入了当代审美元素,成为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
文章插图
《徽州女人》剧照。 再芬黄梅供图
黄梅戏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韩再芬常常思索的问题。
“一个演员除了要有很好的悟性、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一部或一类作品,如果没有创新,人们就会厌倦。”
韩再芬说,经过反复研究《女驸马》剧本、音像资料和相关评论文章,结合自身主演黄梅戏实景电视剧《郑小娇》《孟丽君》的经历,她得出一个结论:黄梅戏每一次跨越发展并引起全国观众关注,都离不开创新。她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方向——继承《女驸马》的创作传统,在当下审美中创新。
1996年,韩再芬因拍摄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来到徽州。徜徉在历史悠久的徽派建筑之间,创作灵感在脑海中萌发,她下决心挖掘徽州古民居背后的故事,推出一部以徽州女人命运为主题的黄梅戏舞台剧。想法很快付诸行动,韩再芬力邀全国知名的导演、编剧、作曲家等,共同的创新追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台全新风格的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孕育而生。
文章插图
《徽州女人》剧照。再芬黄梅供图
1999年,《徽州女人》首演。“嫁”“盼”“吟”“归”四幕,讲述了一个女人十五岁出嫁,由小妹变大嫂,为不曾谋面的丈夫操家守业三十五载,却不被另有妻室儿女的丈夫所认识和知晓的悲剧。从初嫁时少女的喜悦娇羞,到十年复十年等待中的煎熬痛苦,再到暮年坚强面对无奈人生的宽容大度,韩再芬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细腻的表情呈现、传神的声腔塑造,生动演绎了徽州女人的一生。
“舞台变化的是我们演绎的人”
【 炼成|一部盛演21年的黄梅戏是怎样炼成的】传统艺术每一次大胆创新,都不免伴随争议,《徽州女人》也不例外。
文章插图
“面对争议,我们非常冷静和坚持。我们发现,大多数观众对这样的创新是认可的,对《徽州女人》是喜欢的。后来,关注和肯定《徽州女人》的专家也变得越来越多。”在韩再芬看来,这部戏盛演不衰的原因在于真正打动了观众的心。“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艺术要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思想,那么她的作品一定是没有灵魂。”
21年来,《徽州女人》从争议到热议,先后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田汉戏剧文学奖;韩再芬凭借此剧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可以这样说,韩再芬成就了《徽州女人》,《徽州女人》也成全了韩再芬的艺术梦想。
文章插图
“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也拍电视、拍电影、演小品、演话剧,但是我最终还是回归了戏曲舞台。舞台的魅力太大了,演员的表演可以伴随着人生阅历而不断提升。”韩再芬说,“当我30岁的时候演徽州女人,是一种状态;20年以后,我再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内心的感触是完全不一样的。陈薪伊导演说这台戏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模样,而且还有所提升。我想提升的是什么呢?音乐、舞美、灯光、道具都没有变,变的是我们演绎的人。”
- 一生仅演一部作品就退出演艺圈,现却身价过亿,捐上百所希望小学
- 为了成就一部大书,他愿意奉献一生,看看司马光是怎样炼成的
- 古龙写了一部经典小说,罗维导演成龙主演,只可惜票房惨败
- 他拿遍台湾文学奖,写过“百年孤独”式作品,最后一部却很“怪”
- 古代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 《新龙门客栈》,鬼才导演徐克的惊世之作
- 近十年来古龙小说改编的十部电视剧,哪一部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 给南开老校长张伯苓的寿礼:一部英文纪念文集的诞生
- 一部生动的好教材《卓越的恩格斯》
- 东坡日记 一个才华横溢又充满情趣的逗逼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