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拜太子少傅,少师,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杨荣,明初著名阁臣,“三杨”内阁中的谋断之人。
文章插图
杨荣
明初“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杨士奇行事周谨,善揣上意,杨溥品性雅洁,低调治学,而杨荣则擅划能谋,务实断策。如果从单纯的政务能力来说,我认为杨荣是三人中佼佼者。
但能做事的人,不一定会做人。杨荣贵在行事雷厉风行,谋断于须臾之间,亦困于他的就事论事,果敢专行,使得在后世风评中略逊于杨士奇。
以学入仕,乘势而起杨荣是正儿八经的名门之后。所谓名门,就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依旧人才辈出,子嗣昌盛的家族。按照杨荣的家谱往前推,最远能推到商周时期的姬姓贵族。而杨家真正显达的时候,是在唐宋时期,之后杨荣这一脉先祖迁入福建。
杨荣出生的户籍地,是在福建建安,属于闽北的范畴。祖上出过很多官员,杨荣的太爷爷,爷爷,父亲也都是当地有名的文人。杨家家学深厚,且极重学风,杨荣自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文章插图
明代官员
与杨士奇的野路子入仕不同,杨荣是正儿八经走科举的路线考上去的。27岁那年,杨荣是福建省乡试第一,次年便考取了进士。
杨荣成为进士的时候,是建文二年,当时的成绩是二甲第二名。这个就有说道了。
如果你查阅明代科举的名录,你会发现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一般在做官之后都很少出名臣,而二甲三甲的学子,特别是二甲的,成材率却很高。
科举发展到明代,其实在制度上已经很完善了,相应地,各种作弊方式也被运用到炉火纯青。其中最厉害,最安全的一种作弊方式,就是所谓的“约定门生”。朝中大佬或者某个派系会在当年参考的学子中,选择几个才名大的,然后用暗中透露考题或者影响阅卷官员的方法,来让这些学子中第,特别是前几名。
文章插图
科举榜文(清)
久而久之,皇帝也明白了大臣的套路,所以对于一甲的前三名,一般都是在姿态上给予高度认可,各种政治宣传,直接封官,然后扔进翰林院里。一般来说,前三名以后基本上都不会被皇帝刻意启用。而进入二甲的学子,往往都是皇帝特别看重的,因为这些人基本都是靠着真才实学考出来的。
二甲和三甲的学子,又会进行一轮筛选,能力强的进翰林院,学习处理各种政务条令,次等的去朝廷中央各部衙门,锻炼行政能力,最次的就是外放做官了。这种现象在明代中期以后尤为明显。
杨荣二甲第二名的成绩,实际上就是全国第五的排名,杨荣不负杨家的倾心培养,他也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一名编修。而此间苦读的心酸,也许只有杨荣自己知道。
文章插图
杨荣
按照惯例,杨荣接下来就是在翰林院熬着。如果运气好,哪篇文章被皇帝看中,或者成为皇帝或者太子的侍讲,便有机会接触到朝廷的核心圈层,未来大有可期,但上苍似乎觉得太慢了,直接给了杨荣一个登天的机会。
建文四年,朱棣打进了南京城。与杨士奇,黄淮,解缙等人一样,杨荣是当时第一批主动向朱棣表示“归顺”的青年官员。
我相信,每一个建文年的旧臣向新君朱棣表示臣服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那杨荣为何如此决绝地选择了朱棣?
其一,杨荣是科举出身,而科举取士是朝廷的官方行为,并不是特别受到了建文帝的恩惠;
文章插图
明惠宗朱允炆
其二,杨荣寒窗苦读十余年,家族对其寄以厚望,杨荣身负亲族重担,不可能为建文帝尽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