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民以食为天——细谈古代漕运制度,谈谈古代为何要南漕北运?( 二 )


所以 , 西汉朝廷曾先后采取过多种方法来改进 , 其中收效最大 , 效果最好的就是漕渠的开通了 。汉武帝用了三年的时间 , 沿着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渠道漕渠 , 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 , 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 还在时间空间上收获了巨大收益 。沿渠农田也得到了灌溉 。
由此 , 这项工程利国利民 , 是西汉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秦汉时期的漕运工程 , 不仅满足了当时朝廷和军队的需要 , 更是满足了沿线农田地区的灌溉需要 , 不仅有利于国家统一 , 而且还有利于民族统一 。
漕运的时空变迁:
在唐宋时期 , 是中国漕运发展的重要阶段 , 两代漕运不仅存在着制度的延续性 , 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同变化 。在这其中主要表现在:在唐朝时期 , 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以南方为主的漕运区域以及南北方向的漕运路线 , 在这一方面 , 宋代不仅保持了这一局面 , 而且还进一步的加剧了对东南地区的依赖 。
君王皇帝|民以食为天——细谈古代漕运制度,谈谈古代为何要南漕北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唐宋时期 , 漕运方面的运送方式则中长期实行机动灵活的“转搬法” , 北宋后期则改行“直达法” , 结果却弊端丛生 , 以一团乱麻收场;唐朝则产生了转运使之类的可以说得上是这方面最早的漕运官职 。
然而宋代则建立了以东南发运司为主要机构 , 包括各地区机构在内的完备的漕运的管理组织 , 不断改进发展漕运;在唐宋两代 , 漕运运输队伍经历了由征调农民服役到职业性负责漕运的兵卒承担的变迁过程 。
漕运的政治变迁:
在政治领域 , 漕运对于各王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 。所以朝廷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 朝廷就会年复一年的进行着南粮北运 , 漕粮几乎供应所有人的日常所需 , 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 。
与此同时 , 漕粮成为了支撑一个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 , 历代分布在各部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 , 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的物质后盾 。秦汉时期北方农业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 ,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 宋代“苏湖熟 , 天下足”的谚语的流传 , 明清时也有着“湖广熟 , 天下足”谚语的流传 。
漕运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出现在大运河时代 , 将漕粮转运到全国各个地区 , 使其成为王朝的调剂物资、制衡社会的有力手段 。尤为显著的是在明清两代时期 , 漕运的社会历史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总是 , 在这两代时期内 , 漕运路线的不断变动 , 漕运的区域指向也是随之变动着的 。
这种变动不仅意味着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区域重心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变动 , 而且还有着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动 。对于总体而言 , 漕运在政治方面的意义仍高于经济方面的意义 。
漕运的经济变迁:
君王皇帝|民以食为天——细谈古代漕运制度,谈谈古代为何要南漕北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经济领域这方面 , 漕运多征派的重点地区多在农业发达的地区 , 并且漕运在不断开发的同时 , 也促进了农业水利的发展 。所以 , 说漕运对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尤其突出 , 漕运在这方面 , 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流通 , 活跃了社会经济 , 使得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 社会风气不断开放 , 人们生活更加富足 , 社会秩序井井有条 。
并且 , 在大运河的年年流通中 , 年复一年的大规模漕运活动 , 有力的促进了南北的商品流通 。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格局的变动 , 促进了河道经济带的产生 。这个经济带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功能及其辐射意义巨大 , 在明清时期 , 南粮北运皆通过大运河完成 , 运河具备的巨大作用、优势及先机使其站在任何其他漕运无法取代的地位 , 也正是这种性能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