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东兴大道,一条连接防城港陆地与渔氵万岛的主干道。上世纪90年代,施工人员在修路时挖出了70斤的铜钱和铜釜等文物。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这些铜钱的名目多达30多种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跨越了唐、宋、明等
多个朝代……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此外,还有村民在其它地方也挖出上千斤类似的铜钱。有学者推测,这些货币有可能在同一个时代流通,以应对当地贸易需求远超货币供应的现实。那么,这个过去的边陲之地,为何引来如此众多的商人驻足呢?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在江山半岛发现了一条将半岛拦腰截断的潭蓬运河。传说公元40年,为平息交趾部落叛乱,东汉光武帝派马援率军南征,由于当时水路极其凶险,马援为了避开江山半岛的怪石滩而开凿了这条海上古运河。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潭蓬运河
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完成这样的工程似乎并不可能。但是,毫无疑问,马援打通了从钦廉沿海经下龙湾,以及沿郁江、左江进入交趾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等地的通道,中央王朝正是通过这条“马援故道”,得以加强对边远疆域的治理。此后的近千年时间里,交趾地区先后被更名为交州和安南,一直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为安南都护张舟所写的墓志铭中记录:为了解决海上交通隐患,元和元年至五年间(806-810年)张舟劈山坦途、凿渠通河。在潭蓬运河东入口处发现的大量的石刻也与柳宗元的叙述相印证。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潭蓬运河石刻
如果说元和三年(808年)是张舟施工时所刻,那么60年后的咸通九年(868年)又是何人所刻?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公元863年,南诏攻陷安南,逼近邕州。唐懿宗将安南都护府迁到位于廉江海口的海门(今合浦),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负责征讨事宜。高骈在866年光复安南后,立即着手修建大罗城(今越南河内),同时组织开凿潭蓬运河。《越史略》记载,高骈同样也遇到前人难以逾越的障碍,眼看就要半途而废,却等来了两次及时的“雷电”将巨石震碎。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曾到潭蓬运河考察的法国远东学院教授傅飞岚认为,唐代后期,火药已经开始转向军事用途,而这位被安南人尊称为“高王”的唐朝名将—高骈,并非施法而是可能利用火药炸开巨石,最终完成了潭蓬运河的开凿。由于当时人们对火药产生的威力并不能做出科学解释,因而将其与雷电比附并加以神化。
 古道|出水文物的背后,竟是一条千年古道
文章插图
也许,潭蓬运河由谁开凿已不那么重要,其价值在于它成为了中国人对北部湾航线的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一个缩影,以及形成共同记忆和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实施北部湾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并将重点之一设在江山半岛。考古人员在怪石滩进行搜索时兴奋的发现,在一个仅仅100多平米的海底区域发现近90件瓷器及残片标本,时间跨越从唐朝到清朝的1000多年,其中,清代瓷器就包括了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窑等名窑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