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纸|为了使纸张美观好用,看看我国古人是怎样对原纸进行“再加工”的( 二 )


 原纸|为了使纸张美观好用,看看我国古人是怎样对原纸进行“再加工”的
文章插图
加米糊: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提到,调和面制,加入五色,以纸曳过,令其露濡,流离可爱。这种加工法,既利用米糊作粘合剂,同时也利用糊精进行“施胶”,使加工后纸张平润,易于受墨。
浸胶矾:清代严如煜辑《三省边防备览》中说,“纸以胶矾水拖湿、晾干、刷色,此造纸之法也”。古代把胶矾液混调在一起,经过浸液后,纸就不洇水,书写比较流畅。
 原纸|为了使纸张美观好用,看看我国古人是怎样对原纸进行“再加工”的
文章插图
二、我国历代纸的规格
纸的规格依其用途来决定。古代纸张的用途,主要是供书写、绘画、刷等文化方面之用。还有一部分作生活用纸,如糊窗、糊墙、装饰、包装以及扎纸花、剪鞋样、糊灯笼、编纽扣、制鞭炮、做雨伞和纸扇等等。所要求的纸张尺寸一般不大,如特别需要大幅纸时,就把小纸粘连起来使用。
出土的西汉纸,由于残破不全,其大小尚难确定。东汉纸可用来写信,可能是长一汉尺(24厘米)左右。晋代纸的规格是“高一尺许,而长尺有半”。高又称直高,是指宽度;长叫做横长,即指长度。据研究,一晋尺合今尺约25厘米(《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3期)。所以,晋纸的宽度约25厘米,长度为38厘米,比汉纸大一些。
 原纸|为了使纸张美观好用,看看我国古人是怎样对原纸进行“再加工”的
文章插图
对敦煌发现的唐代写经纸进行实测后,获知唐纸的尺寸是,直高25~29厘米,横长42~52厘米(《考古学报》1956年1期)。宋代纸的规格是(一宋尺合今尺约32厘米):小纸直高九寸五分(约30厘米),横长一尺四寸(45厘米);大纸宽一尺零三分(33厘米),长一尺八寸(约58厘米)。与唐纸的尺寸相近。自宋代以后,中国画家多以纸代绢作画,一时画坛十分活跃。这首先是由于纸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进,宜于润笔。但是,也应承认纸张尺寸的增大也是有利的因素之一。明代的竹纸一般是2~4尺(一明尺合今尺约32厘米),这种半米多到1米左右的纸张规格是大家所熟悉的。一清尺合今尺约33厘米,清代初年特制宣纸如白鹿为一丈二尺(约4米)、露皇为一史六尺(5米),是古代手工纸中少见的佳品。
 原纸|为了使纸张美观好用,看看我国古人是怎样对原纸进行“再加工”的
文章插图
唐代官府曾发行过一种统一格式的所谓“印纸”,上边印有红格,注有某某地区或官府监制的字样,专供商号、官僚地主家庭或大寺庙里记帐使用。这表明纸张的规格,自唐朝起就已经为封建王朝政权机关所注意。从唐朝流传的某些纸张称呼,如幅纸疋纸、尺纸、寸纸,可以想象纸的规格曾经是五花八门的。
原纸|为了使纸张美观好用,看看我国古人是怎样对原纸进行“再加工”的】到了宋代,书籍装订由经卷改成折本。造纸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一般生产二尺见方的纸张,宋版书的幅宽多为一尺。于是,随着纸的规格化印制书籍的尺寸也趋向划一。纸张尺寸的规格化,反映了造纸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即生产方法更普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