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李武刚:访书30多年藏书2万多册,致力研究地方宗谱、乡贤文献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我和书》中曾写到,“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 给人以希望。”这句话对于有着30多年淘书、藏书、写书经历的李武刚来说感触颇深。李武刚是肥城市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从学生时代开始他便爱上读书、买书,30多年来访书不断,尤其致力于山东地区红色文献、泰山地区宗谱、乡贤文献、地方史志4个领域的搜集整理,家中藏书超过2万册。
 致力|李武刚:访书30多年藏书2万多册,致力研究地方宗谱、乡贤文献
文章插图
节衣缩食 聚得“旧纸”半屋
14日上午,当采访人员在李武刚家中看到,客厅里除了简单的桌椅陈列,四面墙壁的书橱里摆满了书籍、期刊。一册册泛黄包浆的书籍记录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也饱含着李武刚这些年访书路上的酸甜苦辣。聊到自己收藏的这些宝贝书籍,李武刚如数家珍。
“这个小册子很有意思,是1940年泰安县政府出版的《抗战三字经》,当时是从一个古玩店朋友那发现的,他要价200块,我没还价就买下来了,因为这本书价值太大了。”李武刚介绍。据李武刚了解,这本书是泰安地区出版书籍里第一次记录肥城陆房突击战的书籍,并且以三字经的形式记载,弥足珍贵。陆房突击战作为十大抗战战役之一,影响力很大,对抗战文献保存、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很有意义。
淘书要有机缘,还得有“闲钱”。有时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因囊中羞涩求而不得时,李武刚往往着急上火,甚至数月难以安然入睡。李武刚讲述了一件他记忆深刻的访书往事:“前几年,我从一个古玩店发现了一套肥城旧家谱,这套族谱是李邦珍(肥城著名历史人物,明代名臣)家族续修合谱,同治六年抄本,史料丰富,尤以李万程撰《五世祖中丞公实录》为珍,是研究李邦珍的第一手资料。当时他要价好几万,我真喜欢但确实买不起。后来经过好几个月的拉锯,最终以我能接受的价格收入囊中。”李武刚说。
李武刚的妻子宿梅香一直支持他买书,据她介绍,这些年丈夫花钱买书投入上百万元肯定有了。“买书心疼钱,不买书心疼人,有时看到他求而不得辗转反侧的难受劲儿自己也跟着难受,人比钱重要,就得支持他买!”宿梅香说。不仅是妻子,李武刚的父母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买书。为了攒钱买书,一家人艰苦朴素地过日子,没有怨言。家人的支持让李武刚时常觉得有些愧疚,“现在基本家家有小汽车,咱就有辆电动车,有时书买得勤了常常处于负债状态。”李武刚说。
凌晨三点赶公交淘书 废品回收站“抢救”回不少珍贵典籍
因为财力有限,李武刚虽然时常光顾古玩店、拍卖行,但他淘书的主要来源还是通过旧书市场、废品回收站,这些年李武刚淘书可没少走了路。
位于济南省立医院北门的中山公园旧书市场,在拆迁之前李武刚基本每周去一趟。“4点15分有一趟从肥城到淄博的过路车,我一般凌晨3点起床,下碗面条垫两口,拿着手电筒去路边等车,坐到济南段店,然后倒公交去中山公园旧书市场去淘书。”李武刚介绍。早早出发是因为害怕去晚了好书被别人买走了,那时候经常一麻袋一麻袋往家背。泰安红门文化市场搬迁前也是李武刚每周必打卡的地点,李武刚介绍当时红门古玩市场门口有十几个摊专卖旧书,从那里也淘到了不少地方史料、族谱等书籍。
李武刚的女儿经常也吐槽父亲,别人一家三口出去玩都是逛公园、逛景点,他们家最常去的地方却是旧书市场。寒暑假期间,李武刚经常借着带女儿游玩的名义去外地淘书,北京潘家园、南京南艺后街旧书市场、苏州工人文化宫旧书市场等都留下了父女的足迹。
除了逛旧书市场,废品回收站是李武刚淘书的另一主要来源,谈及从废品回收站淘书经历,李武刚体会颇多,“在废品收购站淘书,那是最划算的,价钱仅仅略高于废品,还能不时地遇到珍贵书籍。但是,你必须要勤奋,因为废旧的书本到了收购站,只是经过短暂的停留,不几天就会被送往造纸厂化纸浆,还有就是很多书商都是从这里进货。所以,去那里淘书,一定要腿勤。几十年来,我在收购站淘到很多重要的历史文献。像是肥城民国教育家马文源的《俚言杂字》,民国二十八年(1939) 《汶阳袁氏家谱》,谱为五册一套,含《袁氏家乘传》一册,大开本,精抄底本,抄手精绝,史料丰富,堪称珍本。”李武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