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为何清初之际会催生出风貌如此不同的词派?


 风貌|为何清初之际会催生出风貌如此不同的词派?
文章插图
明末清初之际,朝代更迭的洪流之中,各类情愫次第生出。如此变幻的社会氛围里,清初的词坛风貌也随之变化无穷。起源于明代的云间词派,一扫从前没落的孱弱气息,开始焕发别样的清丽光彩。除了婉约的抒情派,亦有效仿前朝苏、辛豪迈气魄的流派。他们期望用自己韬厉奋进的声音发出泣血的呐喊唤醒人们残存的斗志。其实,无论哪一种流派,都是发自创作者内心的呼唤,是那个时代必定会来的挽歌,同样最终也会随着时局改变逐渐走向没落,只能由后世之人在故纸堆里将曾经的情愫缅怀。1其一荡涤明代词作的病弱之气明末年间,社会腐化黑暗,动乱不止战火纷飞,君不君臣不臣,百姓的生活更是如坠地狱。加上外族的入侵更是令中原汉族的民族自信受到极大的打击。一直坚守的华夏文明与中原正统的骄傲在这样的年月里,统统灰飞烟灭。如此卑微愁苦的氛围里诞生的词作文章大抵都笼罩在愁云惨雾里,散发着挥之不去的病弱气息。而在这样的氛围里,民众的心里哪还有半分光彩与勇气,如同行尸走肉般得过且过地度过一生便罢了。为了荡涤词作以及民众心中的病弱气息,一群心忧天下,深有使命感的词人站了出来。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三子致力于创作以婉约为正,重词言情的云间词派。为词作赋予清丽色彩的同时,更是将一腔爱国情怀悉数宣泄。其中的悲壮感染力在那个时代掀起不小的影响。
 风貌|为何清初之际会催生出风貌如此不同的词派?
文章插图
2其二自成清丽婉转的缅怀之情云间词派的风貌与变化藏在云间三子的词作与人生际遇里。陈子龙的词作工整且情愫丛生,婉约中亦带着执着,\"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身为明朝臣子的陈子龙无限渴望重回大明的韶华时光,可命运不济沦落自此,力量微薄终究护不得花儿周全,但守护与缅怀的心绪与坚持从未断绝过。他的词虽有愁绪却不见病色,隐约里还能给人安慰与鼓励。他的一生都在为抗清奔走,最终为自己的理想而亡。也因此,他的词作文章在清朝被封禁了百年之久。宋征舆的词作以词意渊博见长,填词最早词篇众多,李雯的词作初期也是病容诸多,但是在云间派的复古风潮影响下渐显清丽,\"一双青雀到空庭,梅花自落无人处。\"读起来不觉口齿生津,身轻如燕。明朝覆灭后,宋征舆与李雯迫于生存选择入仕清朝。云间词派的诸位大抵最终都归顺了,那些婉转与清丽的云间词最终只得缅怀的情愫长存世间。
 风貌|为何清初之际会催生出风貌如此不同的词派?
文章插图
1其一总有人渴望放声呐喊家国破碎里有着缅怀婉约的云间词派诞生,亦有效仿苏轼、辛弃疾这等豪迈气派的性情中人。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彻底颠覆了明末清初词派里的自卑与畏缩。他们不屑于感时伤怀,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最具正统且值得骄傲的。为了抛却卑微,他们如苏轼、辛弃疾那般纵情高歌,用近乎霸道的口吻不停呐喊期望唤醒人们心中的骄傲与反抗意识。在创作上,他们甚至摆脱苏轼与辛弃疾的绝对儒学信仰,他们想要呼唤出的是人对于自由、勇敢最本初的渴望,无关家国大业,只源自自己的本心情感。\"诗情浩荡风中絮,身计微茫海外山。\"如果说,苏轼与辛弃疾的理想还是在修身齐家平天下里打转,清初的这支阳羡派词人们则是连这层枷锁都打破了。看透了朝政的腐朽与悲哀,他们更期望人们放眼于更广阔的世间,不为这尘世里任何人与事物左右,只为自己的自由与渴望决绝地呐喊与战斗。
 风貌|为何清初之际会催生出风貌如此不同的词派?
文章插图
2其二以笔为刀作最后的坚守苏轼与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远没有明末的黑暗与无奈。虽然,也曾失意彷徨,但他们心心念念的国家还是残存着希望与光芒。他们的词作大抵是排遣郁闷畅想美好未来,总是有星星点点的光彩点缀其间。而黑暗的明末没有未来与希望,他们一直在黑暗里艰难前行,一点软弱与胆怯便会将所有的信念与希望全部吞噬。所以,他们写出如此豪放甚至是雷厉的词作,也是以笔为刀,在黑暗的环境里做最后的坚守,用振聋发聩的声音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与警觉。直面百姓的疾苦,用最骇人的笔触将那些苦难呈现在世人眼前,没有多余的粉饰甚至缺乏基本美感。正是这份敢于直面人生惨淡,正视淋漓鲜血的气魄让人们感受到了韬厉奋进的力量,也使得他们成为清初词坛上不容小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