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史粗讲》: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上一讲中我们提到竹简的出现,大大的加剧了知识传播的力度,这种知识传播让中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游士”,这部分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礼崩乐坏下,他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对自然的观察、对古籍的审视,各自提出自己针对时代流变的解决方案。
我们如今熟知的诸子百家很多,其实归根结底只有三个流派,他们所代表的也是对传统的三种态度。
 传统|《国史粗讲》: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文章插图
第一种:认为时代必须复古,世界变得混乱皆是因为人们不尊重传统的原因,这一派的代表就是儒家;
第二种:认为时代变革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传统必须抛弃,人们一定要开拓创新出新的制度,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这一派的代表就是法家;
第三种:认为世界变不变、人心古不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应该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无欲无求,这一派的代表是道家。
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今天面对很多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发现这三种对待传统的典型态度。下面,我们就更细致的解释一下这三家的思想体系。
 传统|《国史粗讲》: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文章插图
克己复礼的儒家儒家是从商周两代的神职人员发展而来,当时的神职主要负责人间与上天的沟通,他们主要通过占卜和祭祀来完成工作,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是对“古礼”最具体的记录者与操作者。
礼崩乐坏以后,想要复古的人不在少数,但谁又能解释得清什么是“古”与“古礼”呢,这就需要当时的神职系统人员出来解说,渐渐地他们就发展为了儒家。所以说孔子并不是儒家的开创者,他应该属于具有超高执行能力的社会活动家,并且是“古礼”神职系统的集大成者。
 传统|《国史粗讲》: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文章插图
儒家认为:复古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就要让人们克制住跨越自身等级的冲动和欲望,要严格按照传统留下来的“礼”来做事,就能达到儒家所谓的“仁”,“仁”是什么?直白一点说就是要分亲疏的爱人,一个人在宗法社会中的哪个位置,自己要很清楚,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爱自己的叔叔胜过爱自己的爸爸,也不能爱隔壁老王胜过爱自己的叔叔。
 传统|《国史粗讲》: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文章插图
强调君主意志的法家在法家看来,要解决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首先要去理解现实的变化,在日常的观察中,他们很有创新意识,认为未来的世界应该用“法”来取代“礼”,要推翻周代的封建制度,创立一套全新的社会制度。
他们强调君主意志,要建立新制度,君主就必须要懂得如何控制人心,要懂得如何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局势。这就是法家三宝“法、术、势”。
 传统|《国史粗讲》: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文章插图
儒家强调恢复“礼”,而“礼”的载体是贵族,法家强调的是创建“法制”,“法”的根本出自君主意志,它的载体是官僚。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过,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出现了诸侯、贵族和官僚的博弈,法家最能够与君主结盟,所以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一次质变——集权。
不过,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商鞅还是李斯,在本国都不太受欢迎,反而是狭小偏僻的秦国最能够重用法家人物,这是为什么呢?
 传统|《国史粗讲》:诸子百家的三大流派
文章插图
还是那个老问题,列国不是不愿意用,而是不能。他们也想变法,但都不具备深切变法的条件,国内老贵族盘根错节,各方势力的压力让列国只能让变法变得缓慢;秦国不一样,秦国立国时间最短,“礼制”沉淀最少,贵族势力相对列国最薄弱,这也是法家能够在秦国施展才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