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通感”只存在于写作中?艺术家用实验告诉你看见一首歌是真的!

大家都听过音乐,但你想过“看见”音乐吗?
语文写作中有种修辞手法叫做“通感”,即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告诉|“通感”只存在于写作中?艺术家用实验告诉你看见一首歌是真的!
文章插图
通感中之一便是“听声类形”,听见的是声音却能看见它的形状。
“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
当别人只能用通感来写作的时候,有人却利用实验将通感变为了现实。
米坨首先给大家分享一个MV《Cymatics》。
这是新西兰音乐人Nigel Stanford的作品,他根据音流学现场实验,将音乐与物理现象结合,运用沙、水、铁磁流体、等离子球、特斯拉线圈等受声波影响产生震声,将声音可视化。
 告诉|“通感”只存在于写作中?艺术家用实验告诉你看见一首歌是真的!
文章插图
按下电子琴的一个键,沙粒就开始在黑色的面板上“跳舞”,再敲击另一个鼓面,细长的水流就蜿蜒成了另一种形式……
《Cymatics》收录在Nigel Stanford 2009年发行的专辑《Solar Echoes》中,耗时8个月完成,这段视频获得了2015年新西兰音乐奖最佳音乐视频奖。
 告诉|“通感”只存在于写作中?艺术家用实验告诉你看见一首歌是真的!
文章插图
“Cymatics”意为“音流学”,是19世纪60年代由瑞士医生和自然科学家Hans Jenny提出的一种新的学科的名称,用于统称所有将声音形象化的理论和技术。
“Cymatics”源自希腊语“kyma”,“kyma”意为“波”。
 告诉|“通感”只存在于写作中?艺术家用实验告诉你看见一首歌是真的!
文章插图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
在这段视频中Nigel请来了物理学工程师,利用曲线水流、铁磁流体以及等离子球等物理实验精彩地呈现了音乐的视觉化。
 告诉|“通感”只存在于写作中?艺术家用实验告诉你看见一首歌是真的!
文章插图
新西兰出生长大的Nigel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14岁开始学吉他,并加入乐队接触电子音乐。
对音乐和科学的关系感兴趣的他,总是试图以视觉艺术为导向去寻找他们之间的有机组合方式。
“我相信,未来将会出现“人工智能贝多芬”和“人工智能披头士”,音乐将能够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互动。”
而让他想要将声波可视化的灵感来源于一部纪录片《Synesthesia》(通感症)。
“20世纪90年代,我看过一部关于《通感症》(Synesthesia)的纪录片,这是一种大脑疾病,人们可以看到声音和听到颜色。就像我想到低音频率时,它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温和的颜色。”
通感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的感觉共通症状,是一种感官认知会自发地引发另外一种甚至一种以上感官认知的现象。
 告诉|“通感”只存在于写作中?艺术家用实验告诉你看见一首歌是真的!
文章插图
在通感症人群中,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数字或文字,甚至某种情绪会引发他们看到某种颜色,或是感觉到某种味道,或者某种味道会引发他们听到某种音乐等等。
Nigel认为自己也有轻微的通感症,对他来说,如果把声音看作是颜色,低音频率是红色,高音频率是白色和黄色。
所以,在他的世界里,变动的音调频率可以变成能够想象出来的颜色,最终,一首歌就成了一幅画。
 告诉|“通感”只存在于写作中?艺术家用实验告诉你看见一首歌是真的!
文章插图
Nigel用了很多音频针对不同的物质做了很多实验,试图找到可用的声音来驱动它们去达到自己想要的视觉效果。
这段MV中,制作团队采用了三个经典的物理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