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因|他与道教渊源深厚,已修炼到“先知”境界,终因不舍亲人而放弃

王阳明早年与道教有深厚的渊源。早在1488年,他已经表现出对道教的兴趣。那一年他在南昌结婚,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王阳明信步走入一个叫铁柱观的道观,见一位道士静坐在榻上,便请教道士有关养生的问题。
 终因|他与道教渊源深厚,已修炼到“先知”境界,终因不舍亲人而放弃
文章插图
据冯梦龙撰写的《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记载,道士对王阳明说:“养生之说,无过一静。老子清净,庄子逍遥,惟洁净而后能逍遥也。”道士还教给王阳明导引术,他“恍然有悟”。
 终因|他与道教渊源深厚,已修炼到“先知”境界,终因不舍亲人而放弃
文章插图
十年之后,王阳明已经修正了格竹之时对于朱学的理解,且按照朱子的格物之法循序渐进,苦读深思。他虽然在知识上有所长进,但仍没有找到知识积累与修身养性、成圣之间的联系,所谓“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王阳明长期苦闷,沉郁成疾,喜欢与道士谈养生之术,一度产生了“遗世入山之意”。
 终因|他与道教渊源深厚,已修炼到“先知”境界,终因不舍亲人而放弃
文章插图
又三年后,王阳明奉命到江北审查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游历道观和寺院。他前往九华山观景揽胜,昕说山中住着一位叫蔡蓬头的道士,善谈仙道,于是慕名前去拜访。尽管王阳明礼节周备,道士却不愿与其深谈,在他的一再恳求下,道士才说:“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宫相。”两人相视一笑,就此道别。九华山是道教圣地,地藏洞还住着一位道教异人,据说坐卧在松树上,以松果为食,王阳明慕名拜访,两人谈到何为学问上承,异人说:“周漉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异人虽属道家,但却不受门户的局限,赞赏儒门学者,王阳明视其为知音,后来曾第二次上山拜访异人,可惜异人已经远徙它处,王阳明不免有“会心人远之叹”。
 终因|他与道教渊源深厚,已修炼到“先知”境界,终因不舍亲人而放弃
文章插图
王阳明一直倾心于道家养生术,对其有较深的研究。他因病告假,住在阳明洞中,静坐并行导引之术。“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门,先生即命仆影之,且历语来迹。仆遇诸涂,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年谱中记载,王阳明已经到达了“先知”的境界,已经可以先知有人来访的时间和路线,命仆人前去迎接。他人认为王阳明已经得道。
 终因|他与道教渊源深厚,已修炼到“先知”境界,终因不舍亲人而放弃
文章插图
此时,他再度萌发了“离尘远去”之念,因为对亲人的不舍和牵挂,心中犹豫不决。“己而静久,思离世远去,惟祖母岑与龙山公在念,因悬未决。”后来终于顿悟,《年谱》中如此记载“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此时,王阳明与佛道已经有了较深的渊源,但爱亲之心最终战胜了出世之念。“种性”是佛教用语,耿宁在其《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中指出“种性”为“在第八识(最深的心识,种子识〉中原初存在的('天生的’)向善之秉性('种子’)”。“第八识”或者“种子识”属于唯识学的内容,“种性”也属于唯识学,他将“种性”与其爱亲之心挂钩,足见他对于唯识宗有着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