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29岁早逝清朝女科学家,被外国人印在明信片上,国内却鲜为人知

在央视最近出的"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一集的节目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我国伟大的清朝女科学家,她因为在世界天文学上杰出的贡献,被外国人印在明信片和杂志封面上,甚至以她的名字来命名金星上的陨石,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
 清朝|29岁早逝清朝女科学家,被外国人印在明信片上,国内却鲜为人知
文章插图
清朝|29岁早逝清朝女科学家,被外国人印在明信片上,国内却鲜为人知】胡思敬在《十朝新语外编》评价她:"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擅绘画,通医理,破礼教。""嘉定钱大昕重其学,以为班昭以后一人而已。"
她就是王贞仪。
 清朝|29岁早逝清朝女科学家,被外国人印在明信片上,国内却鲜为人知
文章插图
1、"离经叛道"不走寻常路的少女王贞仪
王贞仪出生在乾隆年间的一个医生家庭,爷爷曾任宣化知府,精通历算,学识渊博。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医生,也当过官。
王贞仪从小受爷爷耳濡目染,对天文和历算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11岁时,爷爷逝世,王贞仪随奶奶去吉林为爷爷奔丧,之后便在吉林生活了五年。
爷爷一生博览群书。藏书颇丰,据说有75柜之多。在吉林常年居住使她有机会阅读爷爷丰富的藏书,学习到很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等各类知识。
 清朝|29岁早逝清朝女科学家,被外国人印在明信片上,国内却鲜为人知
文章插图
16岁时,王贞仪又跟随父亲行医,走遍大江南北,去过内蒙古、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长时间耳濡目染父亲治病救人的她也变得精通医理,医术甚至不差于远近闻名的父亲。
有一次有西方传教士来见乾隆皇帝,途中染病,便想找王贞仪的父亲治病,没想到父亲刚好也生病了,情急之下,王贞仪替父出诊,三日便将西洋人的病治好。
 清朝|29岁早逝清朝女科学家,被外国人印在明信片上,国内却鲜为人知
文章插图
交谈之中,与西洋人聊到了天文学知识,王贞仪以她独到的见解,解释了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其学识令西洋人瞠目结舌。
王贞仪还喜欢夜间一个人坐在山头观察星空,看斗转星移,一个关于星空的梦想一直藏在她的心灵深处。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和观测工具的情况下,她所撰写的《月食解》一文中,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明确否决了前人所总结的"太阳在地球和月亮中间"的说法,精辟地阐述了很多天文现象的发生,那年她只有20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用在王贞仪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在现代人看来如此卓绝的她,在当时众多人眼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在本应该结婚论嫁的年龄,她潜心学问,研究天文历法,甚至被周围的人说她脑子不太正常。在当时女孩在十四五岁就要结婚生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一直到25岁,才嫁给丈夫詹枚,无疑是"离经叛道"之举。
然而,如果没有她的"离经叛道",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这位伟大女科学家。
 清朝|29岁早逝清朝女科学家,被外国人印在明信片上,国内却鲜为人知
文章插图
天妒英才,29岁英年早逝,成就斐然
结婚后的王贞仪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她依旧抽空钻研天文、数学,并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和理解,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然而,好景不长,结婚仅4年后,王贞仪就因病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9岁的花季,丈夫詹枚也在她去世几年后随她而去。
29年的光阴,如同烟花般稍纵即逝,然而她却在后世留下了永远的璀璨。王贞仪一生著作等身,有她亲自撰写,以及由后人整理的她的著作在世界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参考资料。
她短暂一生的著作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星象图释》、《重订策算证伪》、《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等天文数学著作,将复杂难懂的天文、物理、数学知识通俗易懂地进行阐述说理,让科学知识的科普不再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