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拼尽了全力,为什么还是输了?( 二 )


再说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具体原因 , 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客观上敌强我弱
进攻南京时的日军 , 老兵多 , 战斗力强 。1937年12月3日开始 , 日军第十军准备进攻南京 , 同时派出一支部从芜湖进入南京背后 , 目的是阻止中国军队后撤 。12月5日 , 日军上海派遣军从丹阳、句容进入磨盘山脉 , 还有一支部从长江左岸地区进攻 , 切断津浦铁路及江北大运河 。
抗日战争|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拼尽了全力,为什么还是输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刚刚从淞沪会战战场败退下来 , 老兵还没有来得及休整 , 新兵缺乏相应的作战训练 , 中国军队不仅战斗力差 , 而且武器装备也大大落后于日军 。
第二、战略上消极防御 , 被动挨打
面对日本侵略者进攻南京 , 是坚守还是撤退?国民政府内部意见并不统一 , 如蒋介石认为 , 南京城不能不守 , 否则对国民难以交代 。李宗仁、何应钦、刘斐等人认为南京守不住 , 可以稍作抵抗 , 然后主动撤退 , 保存实力 。李宗仁认为:“南京是个绝地 , 敌人可以三面围 , 而北面又阻于长江 , 无路可退 , 以新受挫折之部队来坐困孤城 , 实难望久守 , ……与其如此 , 倒不如我们自己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 , 以免敌人藉口烧杀平民 。”
李宗仁的主张得到了多数将领的支持 , 但是唐生智主张坚决固守 , 他说:“南京是我国首都 , 为国际观瞻所系 , 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 , 如果放弃南京 , 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 , 因此 , 非固守不可 。”
即便蒋介石心里不认可 , 表面上也无法直接反驳 , 只好决定在南京“短期固守” , 自告奋勇的唐生智自然临危受命 , 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
唐生智虽有固守的决心 , 却没有正确的战法 , 他采用被动防御 , 分兵把守 , 用阵地战硬抗强大的日军 。结果可想而知 , 守军虽然英勇战斗 , 但是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 最终导致南京失守 。
抗日战争|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拼尽了全力,为什么还是输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三、南京背靠长江 , 地理上可谓“险地”
当南京三面被围时 , 陆上芜湖通道被日军切断 , 下关又无船可渡 , 想撤退时走却无路可走 。此外 , 在军队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及步炮协同、敌情的掌握等方面 , 也存在不足 。
12月13日 , 日军占领南京 , 制造了惨绝人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 30万人被屠杀 , 南京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一天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耻辱的一天 。
综上所述 , 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 , 部队刚刚经历淞沪会战的失败 , 一路败退到南京 , 建制残破 , 兵员不足 , 而且在训练和战术等方面也都全面落后于抗战初期的日军 。武器方面和日军的差距也相当悬殊 , 再加上南京地形易攻难守 , 日军在战略又形成了合围态势 , 这个仗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 。所以 , 派出少数部队进行象征的防御 , 然后主动撤退 , 这是最明智的 。同时也应该及时疏散撤退城内的百姓 , 尽最大力量保存有生力量 , 以利长期抗战 。这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为了所谓的首都重地 , 国父陵寝 , 在全面不利的情况下 , 依然还要坚守 , 这就是战略的短视和愚蠢 。
抗日战争|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拼尽了全力,为什么还是输了?】而唐生智一味慷慨激昂唱高调 , 坚决主张坚守 , 本身在战略上就是大错特错了 。而在实际指挥上又没有担当这份重任的能力 , 眼看南京陷落在即 , 这才仓促下令撤退 。而敌前撤退本来就是需要相当高超领导艺术和才干的 , 甚至比组织进攻都要困难 。而唐生智指挥的撤退 , 毫无章法 , 甚至朝令夕改 , 更加剧了部队的混乱 , 最终部队在撤退中损失惨重 , 南京城内的百姓也惨遭涂炭 , 对此 , 唐生智的罪责是怎么也逃不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