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0年 , 晋国大军兵临建业 , 吴主孙皓投降!魏蜀吴三国长达七十多年的混战历史终于落下了帷幕 , 西晋王朝终于完成了华夏一统的大业 。但是 , 华夏大地在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战乱之后 , 西晋所面临的是一个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的烂摊子 , 如何快速的恢复生产是摆在司马氏皇族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
而西晋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主要手段 , 便是在土地制度上下功夫!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国家生产面临的问题
魏蜀吴三国的长期混战 , 使得当时华夏大地的总人口数锐减到了两千万人左右 , 不足两汉时期人口最高值的40% 。人口的减少使得劳动力不足 , 进而造成大面积的土地无人耕种而荒芜 , 国家的粮食产量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
人口不足是一个硬伤 , 这个没有办法快速解决 , 毕竟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青壮至少也得十来年的时间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 西晋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制度来刺激和调动有限人口的生产积极性 , 这就是当时的土地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首先要解决生产积极性的问题
自两汉以来 , 我国的田赋税收是根据一个人的实际生产量来进行征收的 。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十税一” , 那么一个人种出来1000斤粮食 , 就要交100斤粮食的税 , 如果这个人努力耕种 , 种出来了2000斤粮食 , 那么他所要交的税同样也增加到了200斤 , 这实际上就对人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抑制 。
到了西晋一统 , 国家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 , 把老百姓的种田积极性激发出来成为了第一需求 , 国家不求田税收得多 , 只求老百姓把粮食种出来填饱肚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 于是便出台了《课田法》 。相较于两汉时期的税法 , 《课田法》中极为重要的变化就是不再按照老百姓的实际生产数额进行征税 , 而是规定一个较低的固定交税数额 。
比如 , 一个人的标准粮食种植量是1000斤 。规定一个人交100斤粮食的税 , 那么他种1000斤粮食 , 交100斤给国家 , 自己能剩900斤 , 如果他努力种田收获了2000斤粮食 , 他还是只需要交100斤粮食 , 剩下的1900斤都是自己的 。这样一来 , 就使得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而反过来 , 如果这个人不努力种地 , 只种了500斤粮食 , 但是他依然要交100斤的粮食 , 这实际上就是对其不努力种地的一种变向的惩罚 。
所以 , 这样的田税模式无疑是极为适应当时的客观现实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其次要解决税收与能力相适应的问题
前面说了 , 要给每一个农民设定种粮额度 , 但是这种额度却必须要精准设置 。因为个体的不同 , 其劳动能力也是不同的 。这就好比一个成年的青壮和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子 , 他们所能种植的粮食量肯定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 所以在法令当中将老百姓按照劳动力的大小分为了五个等级 。这五个等级分别是正丁男、正丁女、次丁男、次丁女、老小 。根据这五个档次再分别划定上缴田赋的数额 ,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刀切”似的征税 , 从而使得政策的施行更加具备可行性和针对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