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橙子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之悠久,体制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世界监察制度史上都很罕见。美籍专家吴克教授曾称赞说:“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机构,是政治传统上很重要的部分,有如中国认为值得保存的其他许多事物,它历代相传,绵延不绝。它被认为重要和不容忽视,对西方政治可能有所贡献。”但提起那些载入青史的言官,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宋代或者明代。的确,相比前代明的士气之盛,清代的监察制度和言官气节好似都显得有些逊色。那么清代的监察制度设计是怎样的?他们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过怎样的作用?又为何会留下会给后世留下清代士气不盛、监察萎缩的印象?
文章插图
图/《走向共和》剧照01 清代监察体制的设立清承明制,同样,在言谏的制度的设计上清朝也基本沿袭了明制。在中央,清代设立监察机关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执掌院务,主要职责为监察朝廷政治得失,整伤纲纪等。此外,都察院下还设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宗室御史处和稽察内务府御史处等机构,负责具体执行监察事宜。在地方上,清朝在承袭明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地方的最高监察官是都察院所设的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金都御史,但此职但不设专官,皆由总督、巡抚兼衔;省级专职司法监察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议,以听于部院。”此外,清代还在省与府(州、厅)之间设道,其中巡道主监察和刑狱。从清朝历任统治者所发布上谕可知,统治者对于监察也是非常重视的。比如顺治九年,清世祖谕:“都察院为朝廷耳目之官,上至诸王,下至诸臣,熟为忠勤与否及内外官员之勤惰,各衙门政事之修废,皆令尽言。”康熙十八年也曾下谕:“自古设台省,原系朝廷耳目之官。上之是匡过陈善,下之则激浊扬清,务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乃称厥职。”类似鼓励言谏的上谕、皇太极、嘉庆、道光等也多次发布。
文章插图
图/清代山西巡抚衙门02 清代监察制度的职能清代统治者通过建立完备的监察制度,意在督促监察官员尽监察百官之责,最终保障各级官僚机构正常有序高效地运转。因此,清代科道官的监察范围极其广泛,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政府的决策监督、行政效率监督、财务监督、现场随事监督等。其中,行政决策监督是清代监察系统的主要职责,其他关于行政效率、财务、现场随事的监督等也都形成具体的制度或者设立了专职人员。比如在行政效率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督催与注销制度,来负责对各承政机构的办事效率进行严格的监督;财务监督方面设立六科给事中的户科、十五道监察御史进行监督,还派遣专职的差遣,如巡槽、巡盐、巡仓等,对地方的财务进行监督。总体来说,清代监察机关的监督范围极其广泛,监察机制的运行方式灵活多样,对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保证了国家机器平稳、高效地运转,进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03 清代监察职能的萎缩虽然清代拥有比前代更镇密、系统的监察制度,但监察制度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萎缩,这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存在“失监”和“虚监”问题。“失监”指监察机能的某一环节或某段时间内出现了“空白区”或“禁区”。比如雍正以前,八旗一向不受监察机关的稽查,直至雍正元年,才照御史稽察各部院例,令每旗派出满洲御史二人稽查。“虚监”指监察官对监察对象有名无实的监督或稽察,此现象集中表现为科道官对满族王公贵族、官僚畏之如虎,尽可能少参或不参;对八旗事务向被言官视为议论的“禁区”,尽可能少说或不说。此外,嘉庆以后,因军机处杂人出入,谕旨易于漏浊,特派满汉科道各一人轮值该军机处,但这种稽察言官实际上只是军机处的警卫,而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稽查御史,即军机处所处理的奏折不受监察机关的任何稽查。
- 鉴定|GIA检测一颗同时拥有四线与六线星光的尖晶石
- 除了宋江,还有哪些人在梁山拥有实权
- 宋代户籍管理制度有多严格?《水浒》中好汉杀人后没有藏身之地!
- 《遮天》中的第一神将,拥有高深神力,帝尊笑而不语
-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圣墟》中的远古大帝,拥有天尊的称号,红尘仙笑而不语
- 《遮天》中的特殊大帝,他比肩荒天帝,拥有着高深法力,叶凡笑了
- 拥有两千件藏品的徐政夫,在不经意间成为亿万富翁,影响颇深
- 乾隆的嫡系子孙,拥有扳指价值上亿,专家建议上交,他说了六个字
- 金庸笔下不会武功却拥有倾城之色的4位女子,结局不同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