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接口中的皇帝!浅析雷电Thunderbolt的前生今世( 二 )


这些额外的开销对本就昂贵的苹果MacBook来说根本不算啥 , 但对讲究“薄利多销”的Windows笔记本而言就是难以承受之重了 。
USB接口中的皇帝!浅析雷电Thunderbolt的前生今世文章插图
MacBook Pro 2018拆机图 , 主板两侧各配有1颗英特尔JHL7540雷电3控制器芯片
此外 , 雷电3想要获得40Gbps的满速性能 , 需要占用4个满速的PCI-E 3.0通道(即PCI-E 3.0×4) 。 问题来了 , 在第八代酷睿(移动版)以前 , 整套平台的PCI-E 3.0通道只有16条 , 在搭配高性能独显和高速PCI-E 3.0×4 M.2 SSD硬盘之后 , 如果再加上雷电3可能就会引起“抢带宽”的问题了 。 ·
在现实中 , 很多支持雷电3的笔记本只为该接口准备了2个PCI-E 3.0通道(即PCI-E 3.0×2) , 在业内又称为“半速雷电3” , 其理论传输速率只有20Gbps , 虽然功能不受影响但在连接外置显卡时的性能耗损却较为明显 。 因此 , 在无数发烧玩家眼中 , 只有满速的雷电3才是真正的雷电3 。
到了2019年 , 这些问题“貌似”得到有效的解决 。
想当然的原生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 , 2019年英特尔开放了雷电3的授权 , 相关的授权费用被变相减免了 。 此外 , 传说第10代酷睿处理器平台全部“原生支持”雷电3 , 以Ice Lake为代表的平台还将PCI-E 3.0通道数增加到了32条 , 从种种迹象来看 , 如果新品不配雷电3都没有天理了!
我们都知道 , 第10代酷睿包含10nm Ice Lake(轻薄本)和14nm Comet Lake(轻薄本和游戏本)两大平台 。 从底层架构来说 , Ice Lake将雷电3控制器整合进了CPU内核中 , 而且原生就支持4个雷电3 , 其PCI-E 3.0通道数量高达32条 。 虽然这些通道中有16条(4×4)是仅供雷电3专属使用 , 但却再也不会占用CPU提供的PCI-E总线数量或者是与PCH一起抢夺原本就已拥挤不堪的总线资源 。
USB接口中的皇帝!浅析雷电Thunderbolt的前生今世文章插图
但是 , 你以为Ice Lake“原生支持”雷电3 , 搭载这一平台处理器的笔记本就一定能标配雷电3接口吗?
答案自然是你想多了 , 现阶段雷电3接口需要支持USB PD协议充电 , 这就需要额外的PD电源管理芯片 。
此外 , 像Ice Lake的这种设计也意味着雷电3接口与(集成控制器的)CPU之间距离较远 , 存在一定的信号衰减问题 。 为此 , Ice Lake平台笔记本想要支持满血的雷电3 , 还需要搭配名为JHL8040R Retimer的信号增强器 , 虽然一颗Retimer芯片就能直连2个满速(40Gbps)的雷电3接口 , 但它毕竟也是需要2.4个美元的 , 而且背后还存在为PCB主板的优化布局等研发费用 。
USB接口中的皇帝!浅析雷电Thunderbolt的前生今世文章插图
USB接口中的皇帝!浅析雷电Thunderbolt的前生今世文章插图
来自英特尔官网的价格和参数信息
再来看看Comet Lake平台 , 它在底层架构上和英特尔早期平台没有什么差异 , 雷电3功能依旧被挂在了PCH(传统意义上的北桥)芯片组中 。
USB接口中的皇帝!浅析雷电Thunderbolt的前生今世文章插图
换句话说 , 搭载Comet Lake平台的笔记本 , 想支持雷电3还是需要搭配额外的雷电3控制器芯片 , 并不是传说中的“原生支持” , 不仅成本更高 , 还存在与其他设备抢PCI-E 3.0通道和挤占DMI 3.0总线资源的问题 。
如果说Ice Lake平台的雷电3功能是以“CPU(集成雷电主控)→Retimer→接口”路径实现 , 那Comet Lake平台就是“CPU→DMI→PCH→雷电主控→接口” , 步骤更多 , 成本、性能和功耗损失也就更大 。
现在 , 大家知道为什么哪怕是Ice Lake平台的第10代酷睿笔记本 , 能配备雷电3接口的产品却少之又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