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均增速达358.47%AI独角兽云从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吗?

采访人员 |
编辑 |
年均增速达358.47%AI独角兽云从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吗?文章插图
云从科技在AI四小龙中绝对算是异类 。
首先是年轻 , 云从从创立到上市 , 仅5年时间 。 与经常一起比较的AI四兽等公司相比 , 都要更年轻 , 更快实现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落地 。
这既有云从的努力和奋斗 , 但也说明 , 以深度学习驱动的AI技术创新 , 正在不断临近商业模式大爆发的临界点 , 节奏会越来越快 。
AI技术的研发、落地和应用的基础设施 , 正在日趋完善 。
从已披露信息看 , 商汤科技是AI平台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旷视科技则是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 , 通过专注物联网等领域挖掘算法价值;云从科技则聚焦人机协同战略 , 主推操作系统 , 面向行业提供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 。
年均增速达358.47%AI独角兽云从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吗?文章插图
不出意料的是 , 招股书披露后 , 云从首先被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财务数据、研发投入 , 集中于营收、净利和盈利 。
从2019年旷视尝试赴港IPO、今年12月云天励飞科创板IPO获受理 , 到如今云从科技招股书披露 , 敏感的大众似乎早已留下“AI公司都是吞金兽”的印象 。
因此 , 这次拿到云从的招股书后 , 舆论场也再次泛起一轮轮的口诛笔伐 。
“3年亏损20亿”、“研发投入偏低、“毛利率低”、“中庸”......
但这些似乎是AI企业们最不在乎的一件事 。
市场之所以给AI企业高估值是由因为他们有高成长的实力傍身 。 云从科技作为四小龙之一 , 奉行的“务实之道” , 增速一直是几家中最高的 。
招股书显示 , 2017年、2018年、2019年 , 云从科技分别实现营收6453.37万元、48411.34万元、80734.72万元 , 2017年至2019年三年营收平均增长率达358.47% 。
那么快速发展的AI赛道 , 云从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吗?
第一代互联网人才和“科学家”合力云从科技的核心创业团队均来自中科大及中科院 , 结合其全内资与政府基金背景 , 也是其被视为“AI国家队”的主要原因 。
其中 , 创始人周曦 , 80后的AI大牛 , 受教于中科大 , 创业前是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专家 。
核心技术团队中 , 也多是中科大、中科院系统出身的专家 。
另外 , 值得注意的是比如杨桦、姜迅等 , 出自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盛大 。
可以说在AI这样的技术创新周期——中国有机会可以站在全球技术创新同一起跑线时 , 既离不开学研领域的博士、教授们 , 也离不开互联网发展浪潮里浸润后的产品人才 。
相比其他三家创始人的海归背景 , 云从科技创始团队的中科院背景也使得这家公司有了更多本土色彩 。 这家基本由本土基金一路扶持长大的人工智能公司从一开始就就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 , B轮以前的投资者中也鲜有知名机构 , 但B轮以后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顺为资本等知名VC/PE以及政府基金大量进驻 。
年均增速达358.47%AI独角兽云从科技真的在“大步快跑”吗?文章插图
云从科技上市前最后一轮估值仍达173亿元 , 同时估值与募资金额37.5亿相比估值更低的其他企业募资金额较为合理 。
和另外三家AI小龙不同 , 周曦以及云从科技在对人工智能技术路径上似乎有着超前的认知 。 2016年 , 随着AlphaGo落下制胜的棋子 , “强人工智能”成为了业内追逐热点 。
所谓强人工智能 , 即机器拥有着自我意识、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 , 可以独立思考并得到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 且整个过程无需人类的介入 。
周曦并不认为这种“强人工智能”会是人类的未来 , 他试图在人与机器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 在周曦看来 , 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很小的样本下做出创造性决定 , 但是依靠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一定要做成千上万次的试错才能做出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