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张大千:艺术是人类共通的
尽管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在我的观点来说,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
初学时是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时也是如此。当然,它们也有不同之处,但那是地域的、风俗的、习惯的、工具的不同。因此表现在画面上才起了分别。进一步来说,中西绘画,在画法上自亦有所不同。譬如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西画为求表现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可中国画是将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起伏的转折来表现,而水墨与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中国画讲究寄托精神所在。
文章插图
张大千 山水画
譬如说中国历代画家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有人认为属于一种僵化的心态,其实不然,这就正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画家如果画梅、画菊赠人,一方面自比梅、菊之傲霜的风骨和孤标的气节。
文章插图
张大千 兰花图
文章插图
张大千 梅竹图
文章插图
张大千 菊花图
另一方面也是将对方拟于同等的境界。这是期许自己,也是敬重对方。中国画这种讲“寄托”的精神,实在是可贵的传统,也是有别于西画的最大特色。中国画最不同于西画的,是国画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转折来表现阴阳向背外,又以色彩来衬托。这也好像近代新的摄影艺术上的高白调,没有阴影,但也自然有美与立体的感觉。中西绘画,理论上是相通的。毕加索曾亲口告诉我,他自己就受中国画的影响而有所改变。近代我国画家也在吸收西画的优点。
文章插图
张大千 人物
所以我说中画与西画,应无多大的距离与分别。一个人若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来,要看起来完全是中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观,这需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再加非常勤苦的功夫,才能有此成就。否则,稍一不慎,就会变成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等于走火入魔了。
文章插图
张大千 蕉荫避暑图
我一向承认,我对西洋艺术不甚了了。但我总认为艺术是人类共通的,尽管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艺术家所讲求的,不外是意境、功力与技巧。
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它的人批评,说国画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我们国画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面看取的,现代抽象画的透视不过得其一斑。古人有几句话,可说就是我们中国画十足的透视抽象的理论,即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远山何以无皴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层雾,自然看不见山的脉络,当然就用不着皴了。“远水无波”,也是同样的道理,江河远远望去,哪里还看得见波纹呢?距离远了看人,当然连五官都分辨不清楚了,自然就是“远人无目”。这是自然的道理。
文章插图
张大千 芭蕉人物
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要知道,这些理论说法,是远在没有发明摄影之前。但是中国画理早就有了这些极合摄影原理的说法,怎么能说我们中国画没有透视呢。我再说得实际点。譬如我们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轻轻淡淡、模模糊糊的,这就是用来表现远的。如果画近景,楼台亭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了眼前一样。这也极合摄影原理。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乍看起来似乎不合上面所讲的道理,但这其实等于我们把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更像是我们用眼睛注视远方,近处就自然显得不清楚了一样。这是最高现代科学的物理透视。石涛当年就能将此用在画上,而又能表现出来,真是了不起。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又包含着美的因素。
- 四海集珍,极具三晋特色的新年艺术大餐待您来品
- 两岸少年艺术展在福州开幕
- 原创音乐剧《在远方》登沪 以艺术手段诠释现实题材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万一变有钱了,我该选择高于生活的艺术,还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设计
- 创意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 五大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了静谧的美,极具艺术表现力
- 《高山之巅》编剧毛剑锋:走进王新法的内心世界 用艺术的力量感染观众
- 寻找艺术“年轻力” “#就在这里跳舞”舞蹈影像展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