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纪念“最后的士人”费孝通诞辰110周年 300余万字精选作品完整呈现学思历程( 二 )


在费孝通自称“第一次学术生命”的阶段,从最初的大瑶山到江村,再到后来的“魁阁”工作站,费孝通致力于社会生活的实地研究,继之以社会的结构特征考察,提出诸如“差序格局”、“家核心三角”、“社会继替”、“绅士”及“乡土损蚀”等概念和表述。其学术思考始终围绕如何理解中国社会、如何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问题展开。他的现实目标可归结为“乡土重建”,尤其是在《江村经济》这部费孝通代表作中,他以家乡江苏省吴江县的开弦弓村为调查对象,以一村的历史和现状为例,阐述了中国农民“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生活,并从中探讨中国基层社会的结构和变迁,进而为中国的当代发展出路提供启示,读来历久弥新。
1978年,费孝通迎来了他“第二次学术生命”。在这个阶段中,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有弹性的论述,引领了社会学学科的恢复重建工作,以“志在富民”为内在职志,努力探索中国自己因应世界变局的发展战略。从80年代初期开始,费孝通“行行重行行”,接续了他的“乡土重建”事业,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致力于小城镇建设及城乡、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的调查研究。《行行重行行》汇集了他这一时期(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所写的近六十篇考察随记,内容包括了他先后提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乡镇发展类型,以及长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西部经济协作区等多种区域发展战略,其中还包含了他对中西部城市发展类型的思考。
 完整|纪念“最后的士人”费孝通诞辰110周年 300余万字精选作品完整呈现学思历程
文章插图
成名作《江村经济》的“文学版”
30年代中期英文写的小说《茧》首次译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费孝通开始思考世界性的文化关系问题。到90年代,这些思考落实为“文化自觉”的十六字表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值得指出的是,费孝通这一晚年的思想洞见其实渊源有自,早在其青年时代,人类学与跨文化比较就一直是费孝通内在的视野和方法,这使他从来没有局限于从中国看中国。他1950年代前写作的大量有关英国和美国的文章,都是以杂感和时论的形式创造性地书写西方,并由此反观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加深他对中国社会总体结构的原则性理解。因此,精选集选入他《美国与美国人》《留英记》等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此次新编选的晚年文集《孔林片思:论文化自觉》(1989年至2004年间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关系的论述),较完整地呈现了费孝通一生对于世界性文化关系的思考和探索。今天,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的宏阔视野和历史预见力。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美好社会”“美美与共”等脍炙人口的说法,于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今日看都尤有借鉴意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精选集中的《茧》一书,是近期发现的作者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为首次翻译出版,对于理解费孝通早期的学术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新维度。这部20世纪30年代中期用英文写作的中篇小说,长期被封存于作者曾经就读的伦敦经济学院图书馆的“弗思档案”中,2016年才被发现并翻译成中文。小说叙写了1930年代苏南乡村一家新兴制丝企业的种种遭际,是作者名著《江村经济》的“文学版”。
完整|纪念“最后的士人”费孝通诞辰110周年 300余万字精选作品完整呈现学思历程】【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