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春秋时期的宴席之道,卫出公的礼仪之道,卫国大夫的服饰之道


 礼仪|春秋时期的宴席之道,卫出公的礼仪之道,卫国大夫的服饰之道
文章插图
过新年,穿新衣。逛庙会,有宴席。中国人在元宵佳节,往往都会穿上好看的衣服,到人潮拥挤的庙会之上,参加隆重的活动。不同的时代,人们会穿不同的衣服,但终归是色彩艳丽的,自春秋战国到今天,元宵即为佳节,良辰美景不可错过,这似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礼仪之道,从来就没有被人们忘记过。元宵佳节有美食,人们相聚成欢,堆着满脸的笑容,唱新歌,吃汤圆,这也即为中国人的宴席之道。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跟中国人的宴席之道有关,更也是跟中国人的服饰之道有关,不管是参加什么庙会,还是参加什么宴席,穿衣服要是穿错了,会惹来大麻烦。
《太平御览》中说过一段往事,说孔子周游蔡国投宿客栈之时,因为孔子之屐“与凡人屐异”,结果晚上睡觉的时候木屐被偷了。这个故事说的是孔子穿的木屐跟常人不同,结果被人视作珍奇之物偷了。当然还有个说法,就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我们中国人就发明了所谓木屐了。木屐之鞋,只有在庄重的时候才会穿,而孔子注重礼制,所以即便出行在外,也是穿着木屐的。
那时候的人们虽然要穿鞋子出行,可是仍然认为鞋子沾染污垢,不是干净的东西,即便进屋也是要脱了鞋子才能进的。《礼记》有 “脱屦于户内者,一人而已矣”,能穿着鞋子进屋子的,也只有年老长辈一人而已。“户外有二屦....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就是后来进屋子的人也要注意门口的鞋子,不能踩到了,即所谓“毋践屦”。大凡那时候的人们在元宵佳节举行聚会活动,总会隆装出席,木屐自然也是要穿上的。
那时代的人们会穿木屐,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穿,而只是少数的人。木屐是木头削制而成,穿起来其实不便于行走,所以在木屐之上则还有履,而履才是鞋的统称,一般来说普通庶民都只是穿履,贵族们才会在履底加上一层木屐,称为舄。“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天子赤舄。凡舄色皆像于裳”,舄最早的功用不过是为防潮湿而已,生活在深宫之中的周天子也会穿木屐。当元宵佳节,圆月之下,拱桥之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叮叮当当的木屐踏地之声,便会汇聚成一幅热闹的场面。
周人对礼制非常重视,做任何事情都有完整且严格的程序,也有相应的官员负责管理,祭祀的有官员,记史的有官员,管饮食的有官员,穿衣穿鞋的也有官员。春秋战国时有所谓“屦人”之职,专门负责“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缭、黄缭,青句素屦葛屦”,周人的衣食住行,全在礼制范畴之内。穿不同颜色的木屐,代表的则是不同层级的身份,周天子穿的是赤舄,说明最为贵重的木屐就是赤色木屐,而周人最为隆重的事情就是祭祀活动,因此后人才说赤舄就是周天子和权贵们参与祭祀活动才会穿的鞋子。所谓“赤舄,人君之盛履也”,可见赤舄非一般人所能穿用。而当临近重大节庆,天子贵族们则会穿着彩色的木屐,行走往来于宫殿与府衙之间。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说法。既然要穿鞋子,那时候的人穿不穿袜子呢?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今天的这种袜子,史书有:“文王伐崇,韈系解”,韈就是袜子,看起来那时候的袜子还需要绳子系起来。在当时的观念中,韈跟鞋子一样,也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登堂入室或者参加重大宴会的时候,不仅鞋子要脱掉,就连韈也是要脱掉的。不注意这样的细节,甚至还会遭致杀身之祸。
礼仪|春秋时期的宴席之道,卫出公的礼仪之道,卫国大夫的服饰之道】史书载:“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韈而登席,公怒。辞日: “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君将殼之,是以不敢。公愈怒……曰:必断尔足! ”卫国大夫褚师声子参加国卫出公召集的宴会,结果没有脱袜子就进了宴席,卫出公非常愤怒,以此理由要杀了褚师声子,就算后来没有杀掉声子,也把声子的封邑给剥夺了。当时卫出公尚且在齐国流亡,这场宴会就是在齐国召开的,卫出公这人显然是舍本逐末,对衣着礼制如此重视,却忘记了跟随自己流亡的臣子,都是最忠诚自己的臣子,明显就是不识时务,卫出公这个人后来一会流亡齐国,一会流亡宋国,一会又流亡越国,既不重视宴席之道,又不重视服饰之道,也算是现世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