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郡国并行制?
看这二字“郡”和“国” , 意思一目了然 , 郡县和分封国并立 。某种意义上 , 这应该算是汉朝的创举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西周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 , 大部分是同姓 , 异姓诸侯都是开国功勋 。这个设想很美好 , 周天子管着各诸侯 , 各诸侯管着各自的领地 , 大家其乐融融 。这个制度的前提是:各诸侯要对周天子绝对的忠心 。但是 , 历史告诉了后人 , 这个想法有点简单 , 后来 , 周天子被架空了 , 诸侯国开始瓜分天下 , 再后来 , 就是秦一统天下 。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 , 强调的就是“管控” , 国家统治者要有绝对的权力 。到了秦始皇这达到了巅峰 , 完全摒弃了原来的分封制 , 开创了郡县制 。下级对上级负责 , 最后的权力汇集于一人之手 , 就是嬴政本人 。现在看这个制度 , 只会赞秦始皇视野的高度 , 但是 , 放于当时 , 很多人无法接受 , 老祖宗用了上千年的东西 , 你怎么说扔就扔呢?
刘邦建国初期 , 就面临这个问题 , 他很清楚 , 郡县制绝对有利于国家集权 , 但是 , 他得安抚那帮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们 , 这些人心中可是惦记着分封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一件事 , 其实可以看出刘邦对分封异姓王的厌恶 。
韩信破齐后 , 捎话给刘邦 , 齐国挨着楚国 , 不能弄一个职位太低的官 , 最好是一个“假王” , 否则 , 很难治理这块地方 。刘邦看完气的当时就要废了韩信 , 还是在张良的劝说下 , 就势封韩信为齐王 。
后人分析此事 , 一般都是从韩信“讨官”的角度去看 , 其实 , 看刘邦后来对异姓王的态度 , 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他是极度排斥分封的 , 他连听到“王”这个字都会极度不舒服 , 所以 , 当时才会对韩信的这番话反应如此激烈 。
刘邦难道就看不出韩信对他的忠诚么?秦始皇所作一切都给了刘邦前车之鉴 , 权力当然要多多地抓在自己手上 。韩信所做的一切 , 在刘邦看来就是臣子该尽的义务 。但是 , 刘邦也明白 , 天下初定 , 他如果也照着秦始皇那般做 , 绝对是找死的节奏 。
所以 , 就折中一下 , 自家人肯定是要给好处的 , 至于异姓王也给分封 , 其余的呢 , 那就直接接盘秦朝的就好 。他如此一做 , 大家皆大欢喜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里 , 我们再来看看郡国并行制的利弊之较 。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没有缺陷的制度 , 只能说 , 这个制度和它所处的时代是否匹配 , 若是不兼容 , 那么 , 就如秦朝急吼吼的上郡县制 , 定会产生消化不良的症状 。
一、从政治上保证了刘氏家族的统治基础 。
异姓封王无疑放出了一个信号:只要我建功立业了 , 王侯将相似乎是垂手可得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 , 可以世袭 。不要小看“世袭” , 那时没有科举 , 普通人要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 其实挺难的 , 所以这也是为何很多人留恋周朝的旧制 。
对于刘氏子弟来说 , 事后弄个地方诸侯更是情理中的事情 , 一块打下来的江山 , 你刘邦做皇帝 , 哥几个做王 , 才真正体现出“有福共享” 。建国之初 , 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的社会环境 , 这是刘邦最为看重的一点 。
- 刘姓家族出一上联“刘邦、刘备、刘德华”,其他家族霸气回复
- 民国侠妓小凤仙结局如何?建国后嫁给锅炉工,晚年过得令人伤感
- 乾隆做了4万多首诗,世人却很少知道,刘邦唯一的诗却流传至今
- 建国后,为什么六大名著被删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 刘邦作为一个流氓,为什么能够写出大风歌这样的诗歌呢
- 他是唯一看破梁山结局的人,装病离开了宋江,最后在海外建国称王
- 《汉书》这么严肃的史书,为什么将刘邦斩蛇起义写进史书里呢?
- 中国古代的“战斗民族”,从建国打到灭亡没停过,并非秦汉和蒙元
- 因书法太好,他承包了建国前30年大半字帖的书写!
- 汉高祖刘邦写的两首诗,一首霸气十足,一首凄凉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