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宋史》称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他就是被后人称为科学通才的沈括。
文章插图
沈括(约1031~1095)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个官二代,从小勤奋好学,14岁就读完家中藏书,他随父母到过许多地方,广闻博见,知识丰富。后来官至太史令,参与过整理盐政,考察水利及任司天监、翰林学士等技术性官职,几乎包办了当时朝廷中的科学事务,如修历法,改良观象仪器,兴水利,制地图,监造军器等。他十分虚心求教,勤于思考,能向一切内行学习,“历访镜工”,“问教坊老乐工”,“问老医”,“凡所到之处,山林隐者,无不求访,及一药一术,皆至诚恳切而得之”,“发明考证,洞悉源流”。他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学、生物、化学、医药、水利、兵工、治金、建筑、文史、乐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很高造诣。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名(据《宋史·艺文志》记载他的著述有22种155卷,但不少已散失)。研究中国科学史的专家李约瑟誉他为“中国通”。
文章插图
沈括著作《梦溪笔谈》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沈括的成就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么可能不知道沈括这个人的另外一面吧。沈括的人格品行、道德操守却十分龌龊,令人无法称道,喜欢搞些检举揭发类的“小动作”,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栽赃诬陷。尤其是施放暗箭陷害大文豪苏东坡,差点把苏东坡置于死地一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抹不去的污痕,也为自己“树立”起一个卑鄙小人的形象。
文章插图
沈括的另一面南宋初王铚《元祐补录》记载了沈括的这一丑事。他们同为进士出身,在“皇家图书馆”做过同事。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进行了激进的改革。沈括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朝廷许多重要官职。苏轼却与改革总设计师王安石意见相左,与“保守党”领袖司马光一起,组成著名的反对派。由于获得了皇上的信任,王安石的改革自是无人能挡。1071年,作为反对派代表,苏轼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当时,他已成了最著名的青年作家,朝野上下,“粉丝”无数。其间,沈括作为“中央大员”,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临行前,宋神宗嘱之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到了杭州,虽然政见不同,苏轼还是把沈括当老同事、好朋友。但沈括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沈括。沈括表面上跟苏东坡把酒言欢,其实,内心在打着小算盘。算计苏东坡,而沈括算计的伎俩是小人们惯用的伎俩,那就是打小报告。沈括先把苏东坡所谓的“反诗”偷偷抄录下来。回到京城后,他立刻在苏轼的诗文中寻章摘句,找出一些他认为是贬低诽谤朝廷和皇帝的句子,然后加以详细“注释”,发现”“发明”这些诗句如何居心叵测,反对“革新”,讽刺皇上等等。
文章插图
不久,苏轼因为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而入狱,险些丧命。例如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这就是文字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苏轼被捕入狱,遭受一百多天的严刑拷问,差点被沈括害死。后来王安石复出后,再也不称呼沈括的名字,而是叫他“壬人”,所谓壬人,就是见风使舵的奸佞之徒,俗称小人。“首鼠乖剌,阴害司农法。”《宋史》中,蔡确对沈括作如是评价。意思是说沈括首鼠两端,见风使舵,还爱玩阴的。联系沈括与王安石、苏轼的情仇恩怨来看,蔡确的评价真不失公允。
- 世界顶级科学家姚期智:71岁放弃美籍,如今已回国培养顶尖人才
- 四个科学史上被认为荒谬的理论,现在都被认为是对的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人死后为何一定要停尸三日?这并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学道理
- 《易经》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极其落后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宋氏三姐妹是其后人
- 火化尸体时能听到“哭声”?工作人员:不是迷信,是有科学依据的
- 《道德经》吟诵:第十一章
- 兵马俑真是“活人”烧制吗科学给出真实答案,CT显示空心管!
- 从象形拼盘的选料上,注重营养卫生,合理搭配,使拼盘愈加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