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他是回民的阿訇,既爱国又爱教,西北四马之一的马鸿逵都敬他三分

今天说的这个人,大家对他肯定不大了解,甚至都有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在讲他之前,我先给大家打一下预防针,免得被你们骂死:他是回族,在我们当中,知名度虽不如同是回族的马本斋,但他与马本斋一样,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大力倡导宗教革新,呼吁加强民族和教派间的团结。我说的这人就是虎嵩山,一位出生于我国贫瘠荒芜的西北地区的穆斯林爱国者虎嵩山!
虎嵩山是宁夏同心人,自幼随父学习伊斯兰教义,后到海原县拜王乃必阿訇为师,精通汉文,阿文、波斯文及伊斯兰教教义。1924年他赴麦加朝觐时,在沿途发现中国人由于国弱民穷,处处受到外国人的歧视,不管是回民汉民,遭遇完全一样。从此,他认识到,没有富强的祖国,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宗教也不例外。所以他的观念改变了,他说,过去有些阿訇为了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以寻求独立,把祖国说成是穆斯林的“交战国”,这是牵强附会、自绝于人的荒谬言论。后来他还成为了宁夏及陇东地区知名的阿訇。
1938年,正值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开展,为了配合全民抗战,虎嵩山在吴忠中阿师范学校进行各种抗日救国活动,他规定:每天早晨礼拜结束,让全体阿訇和学生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利用升旗仪式的机会,和教师们轮流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揭露敌人烧杀掳掠的罪行。
他还指导学生每七天出一次墙报,举行一次讲演会,内容都以抗日救国为中心。他自己利用聚礼日讲话(瓦尔兹)的机会,引用《古兰》、《圣训》,动员穆斯林群众要为抗日救国做出贡献。后来他亲自用阿拉伯文写了一篇反对日本侵略的祈祷词,加上汉译,用尺五见方的白纸石印成宣传品,分发各清真寺。他要求各寺教长,在每七天的“聚礼”拜前高声朗读。
在抗日战争期间,虎嵩山讲话都离不开“国家兴亡,穆民有责”这句话。他常引证“爱护祖国是属于信仰的一部分”这段圣训,严厉地批评那些“爱教不爱国”的人,气愤地说他们不仅是国家的败类,而且也是伊斯兰教的伪信者。虎嵩山除了宣传宗教外,还大力宣导兴办回民学校,提倡阿訇学习汉文,以期普及回民的文化教育。因为过去的西北回民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加上阿訇的片面宣传,使一般的回民只让孩子念经(阿文),不让读书(汉文),怕的是读书以后思想被汉族同化。
西北|他是回民的阿訇,既爱国又爱教,西北四马之一的马鸿逵都敬他三分】但是虎嵩山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过去西北回汉矛盾,是少数人挑拨起来的,正因为回民不读书,文化落后,回汉之间思想不能够沟通,以致互相猜疑,发生误会和冲突。他还对清真寺的经堂教育也提出了改革意见,认为过去的经堂学生(满拉),只学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培养出来的阿訇,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不能确切地阐述宗教教义。所以他经常强调,必须在经堂教育中添授汉文,培养中阿兼通的宗教人材。后来他还依照《三字经》的模式,写出了一本《穆民三字经读本》。
1933年3月,作为西北四马之一,人称为宁夏的“ 土皇帝”的马鸿逵正式主政宁夏,就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当时正值东大寺开学讲经,虎嵩山倡议开办中阿学校,马鸿逵决定私人出资新建一所“宁夏省私立中阿学校”。学校开办后不久,1935年的春节到了。马鸿逵组织地方和军队大闹“社火”,这些社火队每日到马鸿逵的公馆门前给马鸿逵表演,公馆一带成天锣鼓喧天。
公馆马路对面就是东大寺,当时正值斋月最后十天,虎嵩山在寺内大殿中坐静,喧闹的锣鼓声破坏了清真寺的宁静,群众在寺内礼拜时,墙外的锣鼓声仍不绝于耳。马鸿逵的这些做法引起了虎嵩山和部分回族群众的不满,终于出现了被宁夏老百姓广泛流传的“虎爷骂马鸿逵”的事件。
坐静第8天适逢“主麻”日(即每周一次的聚礼日),马鸿逵及宁夏政军界的很多官员都到东大寺来做礼拜。马鸿逵照例跪在第一排,因为胖,跪不稳,就靠在南墙边上,听虎嵩山阿訇讲“卧尔兹(教义演讲)”。在场的除了中阿学校的全体师生及好几百群众外,还有一些省府官员及军队将士,约有上千人,院子里也跪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