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墓的成功考古发掘,为什么会让现场的考古队员感动流泪?今天我们就来解密千古名臣“包青天”的那座不同寻常的墓葬!
包拯生前长期都是开封府的知府,所以有不少人都以为包拯是河南开封人。但事实上,包拯可是土生土长的合肥庐州人,也就是现在的合肥肥东人。包拯死前还嘱咐家人,把自己的墓迁回合肥落叶归根。
文章插图
1973年的春天,合肥一家企业想要在安徽市大兴集建石灰窑,但这片区域就是包拯墓的所在地,企业领导不敢擅作主张,于是在《安徽日报》上刊登了一个通知,希望相关部门能将这里的包拯墓地迁走。相关部门虽然想要立即响应,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当时人们都不注重考古,所以合肥专业从事考古的人员非常稀缺。
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相关部门只能从省博物馆、市文化局以及包拯后裔中抽调几十个人,把他们组成了一个考古队。当时考古队中有一个从事考古研究50多年的老人吴兴汉,他是主动加入到考古队的。几十年的考古经验,让吴兴汉深知对包拯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意义重大。如果能够成功挖掘出一些珍贵的宋代文物,将对宋代的历史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抱着这样的想法,吴兴汉积极投身到了考古发掘工作中去。但接下来,发现的一切注定要让吴兴汉失望了。
但还没有正式开始发掘,一个难题就摆在了考古队员们的面前,大兴集这片区域既然有21个一样的墓地。据史料记载,包拯是在病逝后是先葬在开封的,第二年包拯的后人才将他的墓地从开封迁回到合肥市大兴集的。那为什么为有21个一样的墓地呢?据说是因为包公生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地执法得罪了不少的达官贵族,一些贪官污吏、地痞恶霸的家人更是恨不得将包拯挫骨扬灰。因此,为了让包拯死后能够得以安息,不被打扰。当时包公的后人做了21口同样的棺材,由合肥当时的7座城门同时往外出殡,好迷惑世人。
文章插图
这样一来,可把考古队员们难坏了,到底哪一座墓是包拯的呢?本来人手就不够,如果21座墓地,同时开工根本不实际。但是一个个发掘吧,人家企业还等着建厂,没那么多时间给考古队员。浪费一分钟对人家企业来说,都是钱在燃烧,人家企业当然不干。最终考古队员选择一个比较小的,看着施工难度不大的墓地进行发掘,先看看墓地里面有没有包拯墓的线索。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座不抱着什么希望小墓,却让考古队员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大家打开墓室,发现里面有一口金丝楠木棺椁,棺椁只有少许地方有些腐烂,整体还算完好。而且棺材底板两侧都安装着用于抬运的大铁环。能保持如此完好的金丝楠木棺椁,自然是质量上乘的,这说明棺材主人身份尊贵。那这座小墓会是包拯的吗?如果是,这座小墓除了金丝楠木的棺椁外,未免也太过简陋了。正在大家怀疑之际,一位考古队员在棺椁的旁边发现了两块破碎的墓志铭,考古队员随即进行了拼接。发现上面写着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
这似乎已经证明了这座的小墓就是包拯的墓。但是让考古队员不解的是,打开棺椁后,里面的遗骨并不是完整的一具,不仅破碎不已,而且杂乱无序的排放着。对于这些反常现场,考古队员只能尽量合理的作出初步判断,这座墓并不是包拯的的原葬墓,而是迁葬墓,是有人匆忙间将碎骨头收集在一起挪来这里的。因为,如果不是迁葬墓,它有两块墓志铭就应该有两口棺材,而且应该有比较完整的人。虽然考古队员自己给出了初步的解释,但是却也让他们怀疑起这座包拯的墓的真实性。
文章插图
为了保险起见,考古队员们将墓内发掘到的34块破碎的遗骨,送到北京专业部门进行检测。最后化验分析结果是,这些骨头均属于一位40岁以上的男性,而包拯去世的时候是64岁,正好是40岁以上。这再次印证了墓主人是包拯本人。但为什么会迁墓?包拯的的原葬墓又在哪?考古队员们还是一筹莫展。正在这时,一位住在墓群旁边的老人,告诉考古队员,老一辈的人一直在传,包拯的的原葬墓是在墓群后面的油菜地里。宋金年间,战火曼延到此处,包拯的后人怕他尸骨无存,匆忙之间给了他迁了墓。
- 朱厚烨墓出土一件金簪,却震撼了考古界,专家:金簪上的天上人间
- 考古学?阿卡得文字
- 包拯是不是清官专家打开包拯墓,发现这一物品后唏嘘不已!
- 采矿炸出13万立方米山洞,发现100多具尸骨,考古队被吓得暴走
- 突破时间“禁区”,历史考古中,活到地老天荒的生命真有吗?
- 考古发现:西王母是楼兰女,家住昆仑山,曾有一段泪奔的爱情
- 小学生摸鱼掏到金子,引发淘金潮,考古队赶来:不许挖,上交
- 考古学家打开雷峰塔后,在地宫下发现一件宝贝,终于解开千年谜团
- 揭秘如何通过骨头分辨男女,考古系的女生都要亲手摸
- 考古学?阿夫拉西阿卜城址